刘春晓
“全球汽车工业2015年销量达8900万辆。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汽车市场,2015年售出2459.8万辆,同比增长4.7%。北美地区2015年售出2060万辆轻型汽车,预计2016年将继续增长趋势。” 在2016中国汽车论坛上,世界汽车组织(OICA)主席金容根如是说道。不过,金容根坦言,全球汽车行业环境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进而影响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
节能环保趋严倒逼电动化、轻量化
全球对环境议题的关注促使各国排放法规日趋严苛,变相推动了车企对汽车减排降耗技术的研发。金容根表示:“人们对于环保越来越关心,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特别是对汽车行业,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汽车制造商来说,既要满足全球统一的要求,也要满足区域性的环保要求,同时减少汽车生产的成本。这就需要满足技术的发展需求。”
来自世界经济论坛的Andrey Berdichevskiy也在中国汽车论坛上说道,要有更清洁的内燃机,实现减排目标。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把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的优先政策,降低排放。
种种迹象显示,汽车动力系统将继续朝着提高能效及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虽然全球油价下跌的趋势仍然持续,不过内燃机(ICE)仍是汽车动力系统的主流。根据毕马威近两年的年度全球200位汽车产业高管调查显示,汽车引擎的动力系统小型化以及优化仍然是未来5年全球原始设备制造商以及一级供应商在动力系统研发上最重要的一个投资项目。
不过从长期看,各国排放法规愈加严格。在因应排放法规趋势上,可以预期全球汽车产业将朝着电动化发展,全球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以电动汽车技术来看,电动汽车整体车身的轻量化、电动汽车平台专用化以及整个动力系统的模块化,是未来电动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汽车减重一直是全球汽车产业努力追求的方向,轻量化是减少行驶能量的关键。对于全球汽车企业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汽车轻量化:从消极面来看,受到愈加严苛的排放法规的影响,不论是整车厂或零部件生产商都被迫采取节能策略,而轻量化是达成节能目标的重要手段;从积极面来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轻量化可以作为各大车企技术优势的展现
材料是汽车减重的关键。在未来轻量化战役中,材料业者跟车企或是零部件企业会是重要的共同合作伙伴。在材料变化上,除了高强度钢之外,未来包括像铝合金、镁、复合材料都会在汽车轻量化上发挥更突出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在既需要重视车辆安全,又要实现轻量化目标的条件下,到底要如何保持成本不变,将是全球车企和零部件企业急需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消费需求、产业升级加速智能化
近年来,信息和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汽车智能化成为可能。随着车联网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系统技术加速成熟,整车品牌商、主流零部件供应商正加大智能化、网络化系统的投入,积极发展智能汽车、互联网汽车,汽车产业竞争格局正发生某种程度上颠覆性的变化,
其次,消费者对汽车需求的改变也加速了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消费者关注的诉求已不仅仅是汽车产品本身,还有更多汽车与人之间的服务、体验和沟通。
最后,城市化带来新移动模式需求的上升。正如世界经济论坛美国分部交通运输行业资深总监 John Moavenzadeh在2016中国汽车论坛上所说,“2050年联合国预计世界2/3人口在城市当中居住。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而美国、日本、德国也在进行城市化,美国现在81%人口在城市居住,到2050年会增长到89%。”城市化人口的增加对移动模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应运而生。
在智能化趋势中,最热门的非自动驾驶技术莫属。已有许多车企表示,在2020年之前实现自动驾驶技术。也有部分车企跟设备制造商提出希望实现自动停车系统。但在自动停车方面,还存在一些法规跟议题要讨论。在技术上,除了车辆本身需要装配自动驻车系统外,停车场的基础设施也需要一定程度的配套建设。整体上看,自动驾驶技术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真正落实想到达到的目标。
米拉中国董事总经理鲍杰在2016中国汽车论坛上预测,到2020年,真正意义的全自动无人驾驶才有可能上路。目前所谓高自动的无人驾驶,部分旅程仍需要人为控制,但在特定驾驶情况下,可以实现自动驾驶。他直言,无人驾驶技术还面临一定的挑战。包括通信基础设施的整合、公众的接受程度、无人驾驶汽车的责任与保险以及网络安全与隐私。
产品多样化催生制造模块化
近年来,全球汽车生产基地与成长动能已经从原本的既有欧美市场移至新兴市场。普华永道认为,2015-2020年,全球汽车市场总体将呈增长趋势,预计2020年产能将达到1亿辆。从全球市场格局来看,北美和欧盟是全球汽车的主要增长点;亚太包括中国、印度、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潜力巨大,未来将为全球汽车的增量贡献60%份额。
尼尔森大中华区总裁严旋在2016中国汽车论坛上指出,“新兴市场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地位举足轻重。尼尔森公司对整个全球汽车市场持乐观态度,尤其看好亚太和中东市场。”
汽车市场的多样化意味着,未来车企将以全球市场为舞台,既面临全球市场多样性产品供应的挑战,同时又需要考虑降低生产成本。在此背景下,平台的使用以及模块标准化概念愈发重要。
模块化的范畴是指车企因应各种不同车型所对应到的不同尺寸以及不同价格区间所使用的平台,每个车企因为在产品结构、战略、产品组合以及预算方面都有不同诉求,因此对于模块化共用所提出的方式也不近相同。目前比较常见的是德国大众的MQB平台和日产公司的CMF平台。
模块化的效益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是能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在零部件模块化、共用化之后,所需要的装配零件数量即可大幅减少,这不但可以帮助车企提高自动化程度,更可以降低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从而极大地降低车型的开发费用、周期以及生产环节的制造成本。此外,模块化可以更快速因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包括因应不同市场消费者的诉求,能够提供广泛且多样化的车款,增加车企在整车生产方面的灵活性和生产线柔性。而对于零部件供应商来说,实行模块化后,他们更容易制定生产计划。同时,在增加生产规模之后,采购量相应增加,有助于这些零部件企业降低材料成本。
不过,模块化所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小觑,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汽车零部件都能进行标准化和共用化。此外,零部件生产企业实行了标准化后,如果没有接到车企的大量订单,原本预期所产生的降低成本的效益就会不显著,进而造成企业经营困难。对于车企来说,实行模块化后,要求企业对品质管控更为严格,召回风险可能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