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拖了汽车电商的“后腿”

汽车周刊 / 2022年10月20日 10:21

视点

自2010年奔驰在天猫发起“Smart秒杀”活动起,汽车行业终于开始拥抱电商渠道。四年间,汽车电商的花样层出不穷,除了几大电商平台,汽车垂直媒体、主机厂、经销商集团甚至等社交媒体都开始涉足其中,但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哪一家能真正实现在线交易汽车的宏愿。电商依旧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或是厂家的营销噱头存在着。

为何汽车电商总是看起来很近,伸出手来触摸时却又遥不可及?有人说是因为主机厂固步自封,不愿主动变革渠道;也有人说是经销商拥有强势资源,4S店模式难以撼动;还有人说是个人信用记录系统还未建立,电商平台存在漏洞,线上的大额消费风险重重。

以上这些都是摆在汽车电商之路上的“拦路虎”,也是全球汽车电商发展遇到的共性问题。拦路虎虽可怕,但只要假以时日,最后都会变成纸老虎。然而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汽车电商发展更加迟缓的另一重大原因,是国内仍显畸形的汽车消费观念。

从消费心理上来说,汽车电商成立的首要条件是,汽车可以被看作像大宗电器一样的商品。消费者只需通过阅读线上的产品信息,便可以对车型做出全面的了解和客观的判断,最多加上一些线下体验和试驾活动。毫无疑问,特斯拉的销售模式即是这种O2O模式的最好蓝本。但若要推而广之,必须满足几大条件:过硬的品牌、成熟的产品、来自消费者的成熟的产品认知。

仅就最后一点而言,目前国内消费者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汽车在中国被赋予了太多的社会属性,渐渐成为了财富、地位、权贵的图腾。消费者在选择汽车时,首要考虑的不是车型品牌、品质、服务,而是被众多外围因素所绑架。比如有人说开SUV具备更多的“安全性”,大家便对SUV趋之若鹜,而不考虑是否节油,是否环保,是否容易停车等等。比如时不时冒出来的“抵制日货”风潮,使得许多风靡全球的经典车型被中国人无情PASS掉,间接成就了德系车在中国市场的霸主地位。再比如中国人对于汽车空间近乎畸形的追求,对三厢车的偏爱,都折射出了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汽车社会初级阶段的事实。

消费观念一日不完善,消费心态一日不成熟,汽车电商就很难拥有肥沃的市场土壤,主机厂自然难以在这方面押宝加注,互联网平台和经销商集团的开拓自然也步履维艰。在中国人心中,汽车被赋予了太多本不属于它的意义,让原本十分简单的购买行为变得不再简单,这显然与电商所追求的“化繁为简”截然相反,进而为汽车电商的推广和突破增加了难度。

“像买电视一样买汽车”的时代究竟何时能到来,没有人可以准确预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真正的汽车电商必将首先发端于成熟品牌和车型,而对于在品牌力上尚显稚嫩的自主车企来说,这无疑又是一场不公平的较量。endprint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