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的古与新(上)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 2020年09月15日 17:15

视点

常冰

研究对比历史古典与现代豪华轿车的造型,能更深刻地理解古典汽车所形成的稳定规律是如何影响新设计的,从设计师的角度而言,也更容易清晰地定位自己

关于“古”,人们总是有种想当然的误解,不自觉地将其与破旧、苍老、过时等消极概念联系起来;同样,人们也容易将“新”与年轻、闪亮、富有活力混同。实际上,古与新只是时间上的概念区分,并无消极与积极、丑与美之分。正如老妇人同样可以妆饰得体优美悦目,而青春女子装扮恶俗不忍观瞧的也时常可见。

在汽车设计领域内,古与新、丑与美的非必然联系更为明显。古典设计不是单纯的古老,它意味着超越同时代平庸之作的优秀卓然,蕴含着历经时代变迁依然能够存在、能够被回味的坚强和不可忽视。新的设计也不一定就是美好与成功,它更积极的意义在于意味着探索和更多的未来可能。而事实也的确证明,新设计之中仅有极小比例会成功转为明日经典,其余的大多数则成为创新探索过程中的牺牲甚至谬误。

这是时间沉淀与历练的功劳,让无数历史中的“新”设计经历比较、淡忘和忽视之后,或者成为永恒的经典,或者彻底被遗忘实际上这也是人们审美理性与客观的反映新设计甫一出现,创造者处于享受成功喜悦的顶点,评价者也处于感受新奇刺激的兴奋之中,两者都很难保持应有的理性和客观。再加上新设计有不少都是应对特定时代需求的哗众之作,更是让人无法回归审美的安静与淡定。

能够很好地印证时间与设计评价之间关系的是,人们对新设计往往争议激烈褒贬不一,而对于古典设计的评价却非常一致:这种一致的背后,是对那些能够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成为永恒之美的设计的肯定,是人类文明对设计之美相同的审视和评价规则了解过往的经典之作,是感触这种隐藏规律,进而探索未来新创意的极佳方式

我们传统文化中关于学习和认知规律的成语——“温故知新”,也是揭示古典汽车与新设计之间积极关系的证明。百余年历史中的无数经典,是无数天才工程师、设计师和创造者智慧与努力的汇聚。来自发散个体的智慧融会在一起,便显现出群体智慧更为明显的规律性,正如无数溪流汇成大河,其趋势流向便更为显著和固定。

新设计作为历史长河下游流向的未来,深深地被古典设计所代表的上游所影响。百余年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汽车文化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与河流相似的规律。例如关于豪华轿车的姿态和比例,是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由几款大牌经典设计固定下来的——比例突出长车头短前悬而站姿强调后踞蓄力。直到现在,各主流品牌的豪华轿车都一直非常理性而现实地遵循着这一惯例。当然也有极少数先锋品牌尝试突破,例如雷诺的2012款Velsatis,以两厢车身创造全新豪华轿车概念,其突破传统的勇气和实际设计水准得到设计界很高推崇,但市场销售却非常惨淡——因为公众的认知规律更为固定。

研究对比历史古典与现代豪华轿车的造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典汽车所形成的稳定规律是如何影响新设计的。从设计师的角度而言,也更容易清晰地定位自己—所设计的品牌是更加偏重沿袭历史传统,还是以个性化创新突破为特色?而且即使选择不破不立的第二种路线,也同样需要先去了解古典设计的传统究竟是怎样的。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剑走偏锋的雷诺品牌是法国的,历史中许多传统经典同样诞生于他们之手。正如毕加索决意探索立体派现代风格之前,其传统绘画造诣已然达到极高境界。正是对传统艺术烂熟于心几乎无法再有进步,他才另辟蹊径选择突破。可谓真正全新的设计源自于对古典更深刻的掌握,否则创新就会变成荒唐和笑话。

前些年中国汽车设计界涌现的若干京剧脸谱阴阳八卦之类的创新设计,表面上看是生硬套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更根本的原因是对古典汽车设计的无知和不敬。其实这样做的设计师往往经由一般的广义设计教育入行,而不是经由热爱和深谙汽车文化的途径。他们很容易将创新置于毫无基础的个体空想之上,就像一个设计师偶然站在了汽车造型历史长河的岸边,但并不了解这条河流上游的来源和下游的去处,所以他既无欣赏的安静和敬畏,也无研究的耐心和尊重,于是转身挥舞铁锹就要再开挖一条梦想中更为壮丽的新运河,其勇气可嘉——但着实不自量力。(未完待续)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