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补”后的新能源政策导向及其思考

汽车纵横 / 2020年09月13日 05:01

视点

于杰

【编者按】一个多月前,一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骗补名单像是激起千层浪的那块石头,将一年来备受关注的骗补事件推向了高潮。在引发行业内外各界议论与反思的同时,行业相关部门领导和行业专家已经在政策管理层面思考和着手解决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良性发展及其管理规范问题。

在10月13日的“201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峰会”上,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瞿国春就《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中的核心部分——企业与产品准入门槛以及加强安全监管,及其相应的变化内容做了重点介绍。为了治理散乱现象、加强安全监管、提高产业集中度,工信部在去年8月启动了09版准入准则修订。今年,工信部发布了新版管理规定,对产品准入标准、检测标准、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等进行了修订。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理事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提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的比例为4:1,与国务院关于充电设计的规划中提到的“一桩一车”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合理的车桩比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研究探索。

关于骗补引发的政策转型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石耀东从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提出,可以把风险投资引入到新能源汽车市场领域,代替政府补贴发挥更好的作用。除此之外,他还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的思考。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