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是我圆梦的地方

汽车生活 / 2020年08月19日 13:26

视点

刘月

作为三和集团的元老,马少华今年59岁了。放眼成都,乃至中国车界,如此“高龄”却依然和员工们战斗在一线的总经理也没有几个。今年,他已扎根汽车行业40载,说他见证了整个中国车市的发展,也不足为奇。

时间给我们留下的印迹,不止是脸上的皱纹,还有人生的丰满。虽然现在不再年轻,但如果企业需要我,我还是会义无反顾。

最近,马少华患静脉曲张的腿又开始有些疼。2005年做完手术后,医生告诉他,不能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要多活动。但是最近店上的事情太多,处理工作常常一待就是半天。在我们采访前一周,他刚刚参加完广本厂家的年会回来。

一头扎根汽车界

马少华从四川省交通学校(现改名为四川交通职业学校)毕业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汽车行业还没有兴起,汽车只能“凭票”购买,属于生产资料。主要供应于国营单位,私人还没有汽车。

毕业以后的他被分配到了当时的大型汽车维修企业“省粮食厅汽车大修厂”,主要承修进口的日本汽车。或许他和三和的缘分从那时就开始了,在这里,他和现在三和集团董事长黄宗敏相识,同属一个单位。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不少有魄力,有胆量的人开始下海经商。黄宗敏也不例外,1983年,他们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宏明进口汽车修理厂”,主要维修中国的解放牌汽车以及日本进口车。那时成都大大小小的修理厂已经有上百家,但是他们把业务做到了成都前三。

鉴于他们过硬的技术,每天的业务量都属于过度饱和状态,修理厂门口不得不挂出“免战牌”,谢绝接车。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时,宏明的维修产值已经达到一千多万。

与三和同成长

1993年底,黄宗敏开始筹建三和集团。他邀请马少华加入,一共4人,即大名鼎鼎的“三和F4”,除黄宗敏外,另外两位现都已退休,马少华是唯一一个依然战斗在前线的元老。

那时的机场路还只是一条很普通的路,没有现在这么宽。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汽车销售这个概念,黄宗敏将三和定位为“3S”店,这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超前的。由于国内在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为了筹建三和,黄宗敏特意去到美国、日本学习考察。

三和集团的第一桶金就是源自现在的三和广本店。1996年5月25日,专门进行进口本田轿车售后维修的“哈士”(音译)店挂牌营业。按照高规格打造的店面,设有咖啡厅、理发室、按摩室和视听室,当时就投入了两千多万元。

三和广本的展厅和车间,虽然过去了二十年,但不论从建筑风格还是装潢设计来说,现在也依然不落伍。

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1997年7月1日,时任总理李鹏去日本访问,和本田签署了战略合作。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合资品牌诞生了。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98年底的一天,作为监管销售的总经理,马少华正在展厅组织员工挪车,突然有四五个人径直走了进来。对方道明来意后,马少华和董事长黄宗敏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广州本田(广汽本田旧称)厂家领导,来成都招募经销商。三和那时已经是本田中国的特约维修店,同时也是西部的唯一一家。顺理成章地成为广州本田在西部的首选,一拍即合。中国西部第一家4S店就这样诞生了。

1999年3月28日,广州本田的第一台雅阁下线,同年4月16日三和广本店开业。鉴于“起步就与世界同步”的口号,雅阁一上市,销售状况空前火爆。当时,三和广本一年销售了近八百台新车,客户的热情异常高涨,哪怕加价也愿意买。还有不少人托各种关系找到他,希望能快一点买到。“扛着麻袋来买车”的情景,现在想想是多么不可思议。

从2000年开始,三和广本连续十年获得“广汽本田优秀经销商”,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家连续十年获得此项殊荣的经销商。

作为经历改革开放浪潮的那一代人,他们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尊敬的品质,对事业的执着精神,对工作的责任感和担当,对企业的忠诚。马少华说自己退休以后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去当义工,继续发光发热。

Q&A

Q:来自他人的建议里,最有价值的一个是什么?

A:很多,能给我带来超出预期的建议都有价值。

Q:最不愿意把时间花在什么事情上?

A:务虚的事情上。

Q:对现在所在的行业有什么不满?

A:汽车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空气的污染和城市的拥堵。

Q:如果有可能,你希望什么事情可以回到过去,推翻重来?

A:回到18岁,拥有时间和健康的身体。

Q:现在除了工作以外,有特别想做的事情吗?

A:旅游。

Q: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A:情。亲情、友情。

Q: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A:家庭、事业都有。平淡就是幸福,平凡就是伟大。

Q:在汽车行业中,有你比较钦佩的人吗?

A:新元素奥迪董事长吴亚丽。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