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琼
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汽车产品升级步伐加快、消费者需求不断向汽车电子倾斜,以上因素成为拉动传感器市场增长的“三驾马车”。业内人士预测,2016年中国车用传感器将会达到10亿只,如此大的市场,将会出现怎样的竞争格局,未来技术走向又将如何呢?
2016年中国市场销量将达10亿只
全球车用传感器市场迎来了快速扩张机会。作为新兴市场的中国,汽车传感器市场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有统计称,2012年中国车用传感器的销量总数为5亿只,业内人士分析,这一数字在2016年将会翻倍达到10亿只。
据悉,汽车所需求的信息如车辆运行状态、驾驶操控状态、车辆控制情况、运行环境、异常状态等多是通过传感器获得。作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重要信息源,汽车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引擎管理、动力驱动和安全舒适系统中,因此传感器的数量和技术水平也决定了现代汽车控制系统级别的高低。它是电子控制系统的“探头”,用得越多,汽车的电子化越全面,自动控制程度也就越高。
业内专家介绍,目前一辆国内普通家用轿车上大约安装了几十个传感器,豪华轿车上的传感器数量多达两百个甚至更多,而其使用量随着汽车制造水平的发展还在增加。
随着目前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载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一键启停技术到双离合变速箱,都采用了大量的车载传感器,且该技术在车辆动力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同时,目前汽车越来越高的燃油效率要求以及越来越严苛的排放标准也起到了推动传感器技术、布线技术以及相应标准定制推出的作用。
汽车设计工程师们为了使得汽车能够满足日益严苛的排放标准,其设计采用的传感器能否为其数字信号控制单元有效地收集到模拟信号,这对其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以上提到的模拟信号主要是针对来自汽车发动机的压力和温度等信号。
通过利用更加精密的传感器可以大幅提升发动机的燃油效率并推动变速箱级数不断增加。其中,在自动挡汽车中配备一键启停功能离不开传感器的应用。这与手动挡汽车驾驶员选择合适的换挡齿轮相比,自动挡传感器技术更富有挑战性。
塔塔Tata Elxsi公司的副总裁Anil Sondur表示:“通过提高车载传感器的感应灵敏度可以使得整个传感过程更加顺畅。齿轮空档传感技术是一项基于最原始的一键启停系统发展而来的传感技术,该传感技术的传感过程始终未能达到顺畅的程度。齿轮空档传感技术的研发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车辆在换挡时变速箱出现失速打滑现象。而以上齿轮空档传感技术通过利用功能强大的传感器可以确保换挡时齿轮能够到达指定的具体位置避免出现失速打滑现象。”
另外,有市场研究报告预测道应用于汽车动力系统中的传感器将实现大幅的增长。根据IHS技术咨询公司的预测,到2019年时仅应用在汽车内燃机上的传感器的出货量就将达到13.4亿组。而在去年应用在汽车内燃机上的传感器的出货量大约仅为10亿组。这其中传感器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6%,比整个汽车销量的增长率还要略高一点。
传感器技术对于车辆变速箱技术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增加变速箱齿轮级数以及平顺换挡过程均需要更加精密的运动部件,这也就需要更加精密的传感器来实现运动控制。而传感器价格的高低同样会影响变速箱设计工程师选择没计变速箱的最终方案。
英飞凌汽车变速箱事业部负责人Joe Funyak表示:“目前高端汽车采用的双离合变速箱采用了更为先进复杂的控制技术。其中,控制压力是通过闭环的压力控制器来实现。以上先进的控制技术更加精确但是其成本也更高。
上面采用的压力控制器成本非常高,并且其每一级齿轮均需要配备一个压力控制器。但是对于高端汽车而言,100美元的成本提升并不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通过提升传感器的精密程度会使得传感数据采集量急剧增加,采用的传感器数量越多其数据增长速度也越快。因此,在设计采用传感器时一般会选择增配一些8-32位的智能微处理器来降低传感器的带宽要求,并为主机分担一部分的处理任务。
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传感器不断地得以应用,车辆的通信技术也正在发生变化。数字化的通信结构使得汽车工程师们可以尽量的减少使用有线通信,并相应提高通信能力。
来自马勒动力公司动力总成标定和控制部门的经理William Davidson表示:“目前符合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学会单边半字节传输协议(Single EdgeNibble Transmission, SENT)的传感器开始在市场上大量应用,通过采用以上传感器可以避免采用模拟信号。采用单边半字节传输协议的传感器具有更加优质可靠的通信质量,因此可以实现无线通信。单边半字节传输协议还具有更加优秀的诊断功能。”
传感器实现无线数据传输是传感器其中的一个发展方向。许多传感器技术观察员还认为,传感器设计人员将会不断提高传感器组件的标准化设计,从而降低传感器的复杂程度并在传感器的大批量生产过程中实现收益。
德州仪器汽车电子系统市场部经理Pat Hunter表示:“目前一台普通发动机上将需要大约44个传感器。并且随着汽车生产厂商们对发动机的设计控制越来越复杂,未来发动机上还将采用更多的传感器。如果能够实现传感器的标准化没计,那么传感器的成本将得到大幅降低,并且其可靠性也将大幅提升。”
以上提到的传感器变化都属于传感器元器件层面的改进。而目前有部分的厂家开始研究开发一种可应用于汽车动力系统的全新类型的磁传感器。其中,该磁传感器最主要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无接触传感。
来自恩智浦半导体公司汽车与运输部的市场高级总监Klaus Reinmuth表示:“与传统的霍尔传感器系统相比,以上磁传感器采用了各向异性的磁阻,其具有更高的精度、更出色的线性度,并且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不受磁场漂移以及磁场变化的影响。对于汽车的动力系统,以上各向异性的磁阻传感器非常适合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油门以及废气再循环系统中。通过将以上磁传感器与普通霍尔传感器集成组装到一个封装内可以实现双传感器系统对冗余性和功能安全性的要求。”
由于某些传感器还可以提高车辆的性能,因此,各个生产厂商开始增加推出一些新的传感功能。例如,速度传感器作为车辆动力总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还可以帮助汽车工程师设计更加高效的人机界面。
英飞凌公司集成传感器部门的经理James Sterling表示:“速度传感器测量精度越来越精确,而且其传感抖动也越来越小。车辆振动抑制功能是一项全新的功能设计,其采用了速度传感器,在传感器探测到振荡时速度传感器并不会因此将一个错误的信号发送给控制器,从而起到车辆振动抑制的功能。”
主动安全方向成技术主流
无人驾驶这项极具前瞻性的科技,目前已被全球众多车企列为主要研发项目之一。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又与传感器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依赖于传感器技术的开发。
大陆集团推出的从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革新的三步:到2016年实现部分自动驾驶,比如汽车需要监控系统,驾驶员需要随时准备接手驾驶,目标是实现30km/h以内的自动驾驶;到2020年,实现高度自动驾驶,那时不需要监控系统,但驾驶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接手驾驶;到2025年,要完全自动驾驶,不需要监控系统,驾驶员也无需要接手驾驶。其实这也代表大部分外资零部件企业的判断。
博世管理委员会成员DirkHoheisel表示,如果法律和保险等问题能够被解决,则到2020年汽车就可以实现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巴黎银行分析师认为,2020年全球半自动驾驶的汽车销量可达到870万辆,到2025年将增至2270万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需要可靠的传感器、安全的车辆数据、复杂的系统构架、安全模拟及法规等各方面都俱备。”博世董事会成员DirkHoheisel如此认为。近几年内,实现自动驾驶还有很多技术需要突破,但让ADAS的更多功能尽快在汽车上实现,达到更安全、更智能的汽车驾驶,这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外资企业加速布局抢占市场
有数据显示,目前有90%的传感器市场份额被大陆、博世、德尔福、森萨塔、霍尼韦尔等几家外资零部件巨头瓜分,本土零部件企业只能在油温传感器、水温传感器等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相对低的低端市场捡点“残羹冷炙”。而在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系统技术上,博世、大陆、法雷奥、英飞凌、德尔福等外资零部件企业更是抢占了制高点。
“我们相信任何一款单一的传感器都无法实现汽车的自动驾驶,所以要真正地实现无人驾驶,需要不同的传感器组成一个强大的系统。我们需要了解每一只传感器,它犹如汽车的大脑,通过这个大脑来真正地认识汽车。”近日,法雷奥集团首席执行官雅克·阿申布瓦表示,通过传感器,我们可以感知车辆所处的各种路况及周边环境。
为此,法雷奥成立了专门的传感器事业部,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开发感知路况和周边环境的传感器。法雷奥中国区总经理周松表示:“我们的传感器需要的是在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天气状况下来完成探测。这需要不同技术的融合,包括超声波技术、雷达技术、摄像头技术、红外线技术、激光扫描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算法融合。”
ADAS系统需要很多传感器以及更强有力的微处理器,英飞凌在这方面已经研发出很多长途和短途的雷达,包括多核单片机Aurix可以提供更强的信息处理及相关解决方案。另一家半导体公司意法(ST)也在车载信息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ST汽车产品部车载信息微控制器产品市场经理MaddalenaBrattoli介绍说,ST拥有以TCU为中心的车载处理器,可以不受移动网络技术演进的影响,按照各种市场需求扩展计算能力和功能组合,并支持多个导航卫星系统的精准定位技术,为车载传感器、本地和远程联网提供多种解决方案。
中国航空汽车系统控股有限公司高级专务周世宁在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恳谈会上表示:“当前汽车处于辅助智能化、部分智能化、完全智能化的转型期,我们一定要在辅助驾驶和智能驾驶上有所作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不能再错过机会了。”
编后语:
2016年中国车用传感器将会达到10亿只,但关键技术和材料缺失、配套困难、销量少成本高等问题,与诸多域零部件的生存困境类似。
诚然,在很多细分领域,本土零部件企业与外资同行的竞争都不是处在一个重量级上。但相信,没有一家企业会因此就甘愿接受”落后”的命运。更何况在这样一个正方兴未艾、充满各种机会和可能性的市场,只要企业能积极顺应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那些来自资金、技术方面的制约因素,总可以找到解决的途径。
没有传感器技术就没有现代汽车,已成为汽车业内的共识。面对微型化、智能化、非接触测量和MEAS传感技术,逐步取代传统的机械式、应变片式、滑动电位器等传感技术的大趋势,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一直都在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品布局。作为后来者,如果不奋起直追,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相对于目前的困难而言,很多本土零部件企业可能更缺少向上走的勇气和毅力。市场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虽然外资同行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但市场空间广阔,主场作战的本土零部件企业有着先天的地利优势,可以快速根据市场的变化弥补不足,仍有很多争取生存、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当然,在本土传感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本土整车企业的支持更不能缺失,甚至需要产业政策方面的扶持。
总之,不要再让一个即将”井喷”的市场,与本土零部件企业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