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晓
虽然在汽车行业,传统汽车制造巨头一直稳坐江山,但是新经济模式对这个行业的改变,也在悄然而迅速的发生。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热潮盛行之时,时任福特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雅克·纳赛尔表示,由互联网催生的新商业模式意味着,福特公司不得不把装配汽车的枯燥工作外包出去,向移动出行公司转型,将交通出行作为一项服务出售。但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纳赛尔的洞见并未引起汽车业界的重视。时间进入21世纪,纳赛尔的预言正成为现实。时下的汽车制造巨头开始频频“联姻”科技公司,为未来转型移动出行服务商落子布局。
车企巨头联手移动出行
5月25日,日本汽车巨头丰田公司宣布与美国打车软件公司优步(Uber)进行资本与业务合作。丰田将通过旗下金融子公司丰田金融服务向优步出资。丰田2015年与三井住友银行等共同成立的基金也将出资。出资金额预计达数十亿日元。优步并未上市,企业价值预估近7万亿日元。丰田的出资比例低于1%。
同样在5月25日,德国大众向以色列一家开发轿车平台系统的公司Gett投资3亿美元。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德国大众将与Gett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分享彼此的数据并开发未来的出行项目。大众将向商业客户提供随叫随到的乘车服务,而Gett司机购买大众旗下轿车作为出租车将享受折扣价。德国大众表示,公司希望“未来销售收入中有很大比例来自移动性服务等新商业模式”。据悉,Gett在全球签约10万辆汽车。
除了丰田、大众之外,通用汽车也于今年1月向美国叫车应用软件利福特(Lyft)投资5亿美元,该软件是优步在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福特此举一箭双雕,一是帮助公司涉足叫车出行领域,二是有助于福特研发自动驾驶出租车。早在2015年,福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菲尔兹就表示,福特汽车既是汽车制造公司,也要成为一家移动出行公司。有媒体爆料,福特正在开发自己的叫车软件以及相对应的交通工具。外界猜测是一种随叫随到的小型汽车服务。
消费模式改变倒逼转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打车软件和汽车共享等新商业模式的崛起,人们对汽车的消费观念正发生着极大的改变。以前人们想拥有一辆车,而现在人们只是想出行的时候花钱坐车。年轻人已不再想购买一辆大部分时间放置且价值不断缩水的汽车。
除了人们不再愿意拥有一辆汽车外,叫车软件也将大行其道,这种软件将包括汽车共享、出租车、公共汽车、火车、自行车和任何与轮子有关的交通工具。这种软件将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多种选择,而且更为快捷、更加便宜。更为有效的使用公共交通、更多的汽车共享和众多的叫车软件,意味着人们不再需要购买一辆汽车。
在2016中国汽车论坛上,滴滴出行副总裁、滴滴政策研究院院长张贝直言,“汽车不是一种资产,而是一种服务。服务的本质是帮助人们更快的从A点到达B点,完成你的这趟出行,只要是能够完成这趟出行,除了有一部分人享受驾驶乐趣之外,过程并不重要。”
据英国巴克莱银行统计,如果自动驾驶和拼车服务得到普及,汽车需求将减少40%。自动驾驶让人们下车之后没有后顾之忧,将进一步推进拼车的普及。谷歌在自动驾驶车方面遥遥领先,而自动驾驶车的普及将建立在未来汽车共享的大平台上。根据谷歌的预计,汽车共享将使汽车总体的使用率从5%-10%上升到75%,将极大的提高效率。
腾讯汽车主编彭川梅在2016中国汽车论坛上表示:“有业内人士估算,当一台汽车实现了共享,它可能会降低7个人的购买意愿。当出行有了新方式之后,大家对购买汽车、驾驶汽车的欲望已经不再强烈了。”
在欧美,汽车俱乐部的成员正在快速增加,他们可以通过手机软件预订汽车用于短期使用。全球最大的网上汽车租赁公司ZipCar近年来的快速崛起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人们汽车消费观念的变化。因此,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开始复制戴姆勒的Car2Go和宝马的Drive Now等汽车共享服务项目。例如,福特正在美国、英国、德国和印度进行汽车共享服务的测试运营。
成功与否要看内外条件
一直以来,汽车制造商和叫车分享平台被看作是“冤家对头”。如果叫车分享平台获得成功,那么必然伴随着汽车销售量的下降。而近期“冤家对头”频频“联姻”,凸显出汽车制造巨头的危机意识和商业敏感。
据福特透露,汽车市场规模为2.3万亿美元,而交通服务的市场规模已达到5.4万亿美元。在交通服务领域,优步等日益崛起,以减少汽车保有量的形式对车企构成了威胁。但福特首席执行官马克·菲尔兹就表示,“风险也是良机”。通用汽车总裁丹·阿曼更是直言,希望参与并主导汽车行业的大变革。
参与汽车共享服务和叫车软件计划可能令汽车制造商获利,但对于这些产业巨头来说,仅仅从服务费中赚个蝇头小利还不够,在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想销售更多车辆。事实上,丰田与优步的协议就包括以租赁形式在美国向优步司机提供汽车,通用也与Lyft有类似计划帮助Lyft司机购买通用汽车。
但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看来,传统汽车制造巨头想从使用者而不是所有者中获利,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汽车制造商必须转变其自身的运作模式。以前,复杂的制造汽车工艺令外来者无法染指汽车制造商的地盘,但服务业要求服务商与用户之间保持持续的接触,同时需要掌握海量的数据,这些远比设计一辆新款SUV要难得多。实际上,此次汽车制造巨头争相联盟叫车软件公司,一大考量就是学习这些新商业模式是如何运作的,为日后建立自己的模式而夯实基础。
二是已经掌握了大量数据并擅长销售服务的大型科技公司不能跑得太快。谷歌在无人驾驶汽车方面遥遥领先,苹果传言打算建造苹果汽车,且最近投资了滴滴出行。大量的初创公司都打算在移动出行服务中分得一份蛋糕。如果这些公司率先抢占市场,汽车制造巨头再想打入,恐怕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