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汽车博物馆(中)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 2020年01月24日 21:11

人物

常冰

中国的古典汽车文化在民间已经扎实地生长开来,作为专业博物馆的社会基础也在逐渐具备之中。

建造汽车博物馆,最首要的就是收集足够量的、品相状态合乎要求的实物展品。馆藏级别的汽车品相不仅要好,其状态还必须真实,容不得作假和粉饰糊弄这些都是博物馆对展品很普通很基础的要求,但对于中国汽车来说,却非常苛刻。

首先是我们的机动车管理法规几乎掐死了古典汽车合法生存的可能。曾经的不合理报废制度已经“成功”毁掉了大部分历史车型,现在修订后的法规貌似留下了活口,但实际上由于新老车型应用相同的、并且不断提高的环保和性能检测标准,所以对于超过20年车龄的老车来说仍然极难正常留存。

古典汽车(暂不包括古董级别)的保存方法不是层层包裹深锁围墙,而是定期地、谨慎地驾驶它、使用它,以用为存才是最好的保留,因此法律上的行驶许可是必备的条件。鉴于目前现实,我们只能依靠有限的专业收藏家保留,而不是像汽车文化发达国家那样以宽松的法规允许社会大众持续地使用和保留,两种做法下汽车留存数量差别可以想象有多么巨大。

第二个困难之处是我们的社会文化对历史过往一向不够尊重,盲目喜新求变。这方面例子太多,不必细说,看看难以为继的历史建筑保护就够了,何况是“仅仅”具有个人意义的汽车。

中国早期汽车历史中的车型存量原本就不多,各厂家能够有意识地保护留存的更少,即使有也大多品相残破。状态好的到底有没有呢?——当然有,而且很多是非常完美的极品!不过它们几乎都是个人收藏家的宝贝。

将个人收藏转为公益的博物馆藏品,很不容易,但其难点与有偿无偿没什么关系(收藏家们的公益意识绝对都足够强)。主要原因在于任何收藏品都是历经个人收藏家和爱好者们无数艰辛和时日方才恢复和保留的,一般的社会和公立部门根本不可能有同等水平的认真和耐心来对待,毕竟出于一般职业素养的责任,与个人收藏和爱好者的痴迷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另外,以前发生过的一些非常不好的事情也的确严重打击了个人收藏家的热心和善意。

多数古典汽车都需经过适当修缮和恢复,才能达到收藏级别的要求。这种修缮不同于一般的修理,既不能盲目求新随意更换零件,也不能像仿制文物似的有意做旧。一般都应遵循力保原汁原味的原则,原厂的设计不能乱改乱动,历史留下的痕迹也不能故意去除。另外修缮应有根有据详细考证,不确定或无力修复的细节则宁可保持残缺也不要想当然自行改造。

在古典汽车文化发达的国家,爱好者和收藏家们保留了大量以前出产的零部件,还有专攻各款具体车型的俱乐部和组织提供详尽的零部件购买、保存、组装和修复指导。

即使零部件找不到,也能查到详细的资料和参数进行再造。除个人可在自己车库里施展技艺,平宁法里纳、博世、奔驰宝马等拥有专业设备和技术的大品牌也开展这类古典车修复和再造业务。一些轮胎公司还专门制造各种老式规格和造型的轮胎供古典汽车使用,协助再现历史经典之美。

在国内,想做到此种程度是极其困难的事。但困难重重并不等于不可能。一些收藏家已经有了成功修复的例子,比较专业的古典汽车修复再造厂商和俱乐部组织也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汽车爱好者在搜集囤留老式汽车的零部件……可以说我们的古典汽车文化在民间已经扎实地生长开来,作为专业博物馆的社会基础也在逐渐具备之中。

完善收藏类汽车信息的另一难点,是相关史实的考证。这里面既包括汽车设计制造、机械性能方面的信息,也包括与车型相关的历史故事和相关人物信息,都需要完整的查询、整理和记录。这也是件非常细致而琐碎的工作,需要在汽车文化圈内的长期浸淫和巨细无穷的积累,也是几乎只有依靠个人对汽车文化的执着爱好才能完成。

中国汽车文化目前还很稚嫩,社会基础不强,相关历史的信息收集和考证工作在学术界和政府机构得不到任何专业支持,即使是汽车行业自己的档案信息也很不完整。反倒是有许多图文资料被很好地收藏在民间,但发掘和整理都不容易,再加上一些素养不高的人有意无意地掺杂了一些以讹传讹的伪信息,更是增加了甄别梳理的难度。

(未完待续……)endprint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