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智能化浪潮中第一个“吃螃蟹”

汽车纵横 / 2019年09月16日 13:25

人物

刘丽鸣

4月12日,长安睿骋两辆无人驾驶轿车从重庆长安研究总院正式出发,由南到北途经多个省市,于4月17日抵达北京,总里程超过2000公里。此次无人驾驶测试项目的正式启动,标志着长安汽车将成为中国首个实现长距离无人驾驶的汽车企业,也预示着这将是一次从传统汽车到智能汽车的飞跃。在智能化汽车产业已成为未来汽车行业重要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之下,长安汽车在国内汽车企业的战略转型与创新发展过程中,成为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车企,而在智能化变革时代来临之际,长安汽车在智能网联核心技术与产业发展等问题都有其独特的思考,为此,本刊记者独家采访了长安汽车品牌公关总经理杨大勇先生。

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正式出台,其中提到,到2025年中国掌握汽车智能化核心技术,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一份研究报告也曾预测:2017年智能汽车将大规模上路,2035年前,全球将有1800万辆汽车拥有半自动驾驶功能,1200万辆汽车成为全自动驾驶汽车。纵观全球的经济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时代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汽车智能化”已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早在2015年,长安汽车就制定了面向2025智能汽车技术发展规划,即“654”战略。计划到2025年长安汽车将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并实现产业化应用。而在此之前,长安汽车在智能汽车领域便整合了全球资源,自2007年以来,先后在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伯明翰,以及美国底特律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加之位于重庆、上海、北京的研发中心,长安汽车国内外的重要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已经纵贯欧、亚、美三大洲,形成全面、完善的研发体系。

面对当前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全球汽车行业智能化变革时代的来临之际,长安汽车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的成功经验为国内汽车产业的变局与发展带来哪些验证与启示?值得业界探究与思考。

汽车纵横:2015年,我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举措,将无人驾驶汽车作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面对国内整个大的行业背景之下,我国在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国家政策环境是如何建构的?

杨大勇: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趋势日益明显,如德国工业4.0、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等。我国汽车产业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但依然大而不强,与汽车工业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急需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快速进入汽车社会,汽车交通安全、燃油消耗、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由此催生无人驾驶汽车在国家层面的布局。

在“2015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工信部强调,要将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传统汽车向智能化变革的一个很明确的信号,意味着有关国家政策环境的形成,未来也必将陆续出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适应国内汽车产业的变革与发展。

汽车纵横:在“十三五”的战略目标下,我国汽车工业要建立中高端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目前面临怎样的消费环境?

杨大勇:我国拥有规模超大、全球第一的汽车市场,将会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国汽车市场目前已达2350万辆规模,远超美国巅峰时期的1700万辆。

2015年初,相关机构开展了2014年度国内乘用车用户汽车消费行为调查,调查显示:八成被访者表示愿意为智能化配置埋单,其中汽车安全性的智能化最受被访者关注,其次节能、便捷、交互、舒适4个方面也各受到一成以上被访者关注。从不同出生年代被访者之间表现出来的差异来看,年长者更关注安全、节能和交互方面的智能化;而年轻人对于舒适方面智能化的关注程度要高于年长者,90后尤甚。从不同性别被访者之间的差异来看,女性比男性更关注安全,男性比女性更在意交互。

此外,在操控性、便捷性上,被访者最希望实现的智能化功能是智能导航系统和自动泊车系统,分别获得三成左右被访者的青睐。其次,无人驾驶也受到两成被访者关注。从不同出生年代被访者之间的差异来看,年龄越大越关注智能导航,而在自动泊车和无人驾驶方面,年轻被访者较年长者表现出了更加浓厚的兴趣。男性对智能导航和无人驾驶的关注度要大于女性,而女性关注自动泊车系统的比例则远远高于男性。

从一系列调研报告来看,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度高于欧美消费者,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的搭载量也在快速提升。以并线辅助、自适应巡航、自动紧急制动等驾驶辅助技术为例,相关统计数据来看,从2013年开始,驾驶辅助技术搭载量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长。而长安汽车目前在智能化领域已经走在前列,以上提到的智能化新技术也已经应用于睿骋、CS75等产品上。

汽车纵横:在“互联网+”新时代到来之际,数字化、网络化与自动化已成为全球各个领域创新发展的主流趋势。那么,智能网联汽车与车联网、无人驾驶汽车具有怎样的关系?

杨大勇:智能网联汽车是对所有搭载智能驾驶技术和智能互联技术车辆的统称,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使车辆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与控制功能,能综合实现安全、节能、环保及舒适行驶的新一代智能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是车联网与智能汽车的交集。此外,车联网还能够为驾乘人员提供丰富的车载信息服务,并服务于汽车智能制造、电商、后市场和保险等各个环节。

“车联网”引申自物联网,国内曾经将“车联网”与“远程信息服务”等同,将车辆看作一个简单的信息收发节点,只看到了车联网在提供信息服务领域的作用,这是对车联网的片面理解。实际上,车联网的完整定义应该是: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云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体系架构及其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与车、车与路、车与行人,以及车与互联网之间,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的信息物理系统。车联网能够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智能动态信息服务、车辆智能化控制和智能化交通管理等。

“无人驾驶”是智能驾驶与智能互联持续发展和深度融合的结果,也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最终形态,智能交通将为无人驾驶提供基本的运行环境。

无人驾驶汽车融合了图像、雷达、定位、人工智能、联网通讯等技术,使汽车具备智能环境感知能力,自动分析汽车行驶的安全及危险状态,使汽车按照人的意志到达目的地,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

汽车纵横:从技术层面上看,就无人驾驶汽车在国内的发展状况而言,长安在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研发上已到达哪个阶段,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未来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杨大勇:长安汽车的无人驾驶汽车已全面达到了无人驾驶三级水平,真正实现了在结构化道路上的自动驾驶。同时已经完成第一阶段量产开发,实现主力车型自动驾驶1级技术全覆盖。

依照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长安汽车未来所面临的挑战,亦是国内整个汽车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其中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道路适应性验证复杂度和难度高,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中国道路环境复杂度更高,传统的验证已经不适合无人驾驶汽车的要求,无人驾驶汽车对全天候、全路况的要求使得验证强度、复杂度呈指数级增加。

第二,信息安全问题给智能汽车发展造成威胁,开放是智能汽车实现无人驾驶和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但是随之也带来了智能汽车系统与外界网络交互存的安全隐患。

第三,法规标准的顶层设计缺失,中国缺少法规标准的顶层设计。一方面,智能汽车标准尚未形成;另一方面,高度自动驾驶汽车上路也面临法律法规的制约,需要研究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智能汽车发展缺少统筹,智能驾驶需要车与车、车与路等的信息交互,车辆根据信息自动控制车辆自身的驾驶动作。目前长安汽车等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智能网联发展规划,并已经开始实施,但是缺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统筹规划,智能驾驶始终较难实现。

汽车纵横:在无人驾驶汽车产业的发展上,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走在世界的前列,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是否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于长安汽车而言,如何有效的发挥这些地域优势?

杨大勇:中国的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具有以下突出的地域特色:

首先,科技变革的外部契机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内部动力兼备。新一轮科技变革期与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期相互交汇,使智能汽车发展兼备外部契机和内部动力。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的指引下,智能汽车发展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其次,我国拥有规模超大、全球第一的汽车市场,同时还在快速发展。中国交通状况复杂,驾驶难度较大,消费者倾向于更便捷的交通方式,对于无人驾驶的接受度高于欧美市场;同时,能够通过中国交通环境考验的无人驾驶系统,技术层面也将是全世界领先的。

再次,政府的推动是非常有力的,一旦开始推进无人驾驶所需要智能交通环境建设,其速度无疑是最快的,这也会是中国未来发展无人驾驶的潜在优势。

身处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无限潜力的市场环境之中,何以将国内市场的地域优势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对此,长安汽车一方面将按照智能化“654”战略规划,坚定不移、持续快速推进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与量产,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家法规标准建立,分享经验;联合相关企业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运行测试环境建设;整合资源,加强与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与各相关企业一起推进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持续突破。

汽车纵横:发展无人驾驶汽车产业,意味着未来中国将开展一场新的汽车工业革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紧密的大背景之下,我国在与西方国家积极合作、积累先进经验的同时,如何寻求自身的独立发展,增强国内的自主研发能力?对此,长安汽车是怎样做的?

杨大勇:从技术层面讲,掌握中央决策系统核心技术是最重要的,传感、地图、定位、通讯等相关软硬件,可以通过市场化规则获得。目前长安在核心技术上已处于领先地位,相关技术已被逐个攻破。

在产品的自主研发方面,长安除了通过独立技术研发实现自主知识产权,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智能用车体验,还与相关领域的领头羊跨界合作来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携手共赢。通过与博世、百度、清华大学等一流零部件企业、跨界互联企业、高校院所和MTC组织等四个领域深度合作,提升了智能化技术水平和加快产业化进程。当前,长安汽车已掌握智能互联、智能交互、智能驾驶三大类60余项智能化技术。

此外,长安还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全球智能化汽车研发体系。现已在长安汽车研究总院设立智能化技术研发中心、长安美国中心设立智能化研发部门、同时准备在硅谷设立办事处、在印度建立离岸软件中心,形成长安“全球布局、各有侧重”的全球智能化汽车研发格局。

汽车纵横:未来几年,长安在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战略布局中,在有关道路安全、燃油消耗、环境污染,以及道路交通拥堵等社会难题有怎样的思考,是否制定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杨大勇:针对这些问题,长安汽车已经准备了一系列技术进行应对,后续将逐步推向市场,例如针对道路安全问题,长安汽车已经实现自动紧急刹车功能,该功能能够有效预防或阻止车辆碰撞的发生,接下来还将实现针对行人的制动紧急刹车等功能,针对已经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同时用户已经昏迷,车辆将会进行自动求助;针对燃油消耗、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已经实现自适应巡航功能能够辅助用户实现自动跟车,同时优化发动机控制策略,利用机器的精确操控减少燃料消耗和排放。未来的电子地平线技术、V2X技术也将为降低燃油消耗提供有力的支持。针对交通拥堵,长安汽车已经量产了全球首发的在线地图,可以实时查看交通状况,为用户提供最优的行车路径,即使遇到堵车的情况,长安正在研发的交通拥堵辅助系统可以将用户从频繁、枯燥的“油门-刹车-转向”中解放出来。

后续长安汽车将持续深度创新,为以上问题提供更多解决方案,并持续地推向市场。

汽车纵横:中国在今后的五年到十年,无人驾驶汽车产业链将如何改变整个汽车产业的生态系统?在此期间,长安汽车有怎样的战略思考与布局?

杨大勇:无人驾驶汽车,可以提供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更舒适的出行方式和综合解决方案,是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环节,是构建绿色汽车社会的核心要素,其意义不仅在于汽车产品与技术的升级,更有可能带来汽车及相关产业全业态和价值链体系的重塑,例如物流、专车等,未来将以无人驾驶为主。

长安在2015年4月率先发布了自己的智能化“654”战略,即建立6个基础技术体系平台,开发5大核心应用技术,通过4个阶段逐步完成智能化技术的量产和持续升级。

“6”是指电子电器架构、基础软件、传感与执行、中央决策、测试环境、法规标准等智能汽车六大技术体系平台。

“5”是包括自动泊车、自动驾驶、V2X、智能互联、HMI人机交互等五大核心技术。

“4”是通过驾驶辅助、半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以及全自动驾驶4个阶段。

长安汽车已经完成智能化研发所需设备、基础建设和试验场地的方案和投资规划的制定:计划到2020年将累计投入50亿元,智能化技术专业研发团队要达到1000人的规模,开展智能化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

通过无人驾驶超前完成技术研发,长安汽车实现了在睿骋和CS75的量产车型上搭载全景辅助系统、并线辅助、车道偏离预警等科技配置,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的科技配置及提升驾驶者的驾乘体验。其中,并线辅助与全景辅助系统还做到了中国品牌首发;全速自适应巡航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前防撞预警系统、自动泊车辅助系统即将(2016年)在睿骋、 CS75、逸动、CS35等车型正式量产,并达到智能化一级水平。预计在2018年,长安汽车将率先达到高度无人驾驶标准,并实现部分量产任务。据了解,现在全球专注于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研发并卓有成就的企业是奥迪、谷歌等,而奥迪作为全球领先汽车企业,公布将于2020年之前完成量产。

对长安汽车而言,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在经历了累计产销突破1000万辆及年产销“双百万”等重要阶段后,又以更高的标准推进自主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加节能环保、安全时尚、经济适用的产品以及愉悦的体验和亲情服务,向更长远的目标迈进。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