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业的滞后一直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软肋,大族用二十年的时间,让激光这一先进的技术装备“走下神坛”,这其中有怎样的学问?它将给零部件和整车行业带来怎样的价值……近日,大族激光副总裁陈燚、钣金装备事业部总监陈肖林就以上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汽车纵横》:大族在全球领先企业算是后来者,如今能够获得全球第二的排位,您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陈燚:我用两组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大族激光现在员工人数达到一万,其中三分之一为研发型的工程师。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大族激光是一个以研发为主的创新型的公司,所以技术在不断的突破。
第二个数字就是我们的投入。大族每一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5%,占据了中国激光产业的一半以上。在这个领域当中的专利,占了整个激光产业的50%以上,在激光装备制造业这个领域,大族激光有接近3000项。
现在宏观经济很不景气,尤其是在这个装备制造业,效益大幅度的下降,但是我们依然能够获得高速的成长,与我们二十年如一日专注这个行业分不开,与我们持续的投入分不开,尤其作为创新型的公司。
《汽车纵横》:您曾说,大族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与国际巨头的竞争,这个问题怎么理解?
陈燚:充分的市场竞争,尤其是与一流企业的竞争可以快速提升自己。
对于客户提出的要求,国外一些企业的研发的周期和速度相对较慢,各个环节都要按部就班。中国政府的效率很高,执行力非常强,而且我们中国的技术人员,也是很勤奋、很聪明。这些优势让大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组织最优秀的资源来集中公关,然后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来完成这个产品。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中国企业在售后服务商上比国际竞争对手更快、更实惠。一些国际巨头,由于以前在技术上具有垄断的地位,因此会出现服务成本高,服务周期长的问题。一台装备坏了常常需要两三个月才能修好,还需要付出巨额的维修费用,这对于客户来说是就是最大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是我们具有得天独头的一个创新的优势。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尤其是在汽车行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一个汽车的生产国和消费国,那么无形之中,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新的条件。
《汽车纵横》:大族的研发和生产周期短、价格更便宜,那么产品质量怎么保证呢?
陈燚:我们做任何一个产品都把质量放在首位,很早就形成了严格的7S管理工作要求来组织生产,并且由总经理直接抓质量。
大族不太注重宣传,但很注重口碑。在接单之前,我们首先会考量这个订单是否可控,如果不可控,便不会接。如果可控,并且有足够多的技术力量来支撑便会毫不犹豫拿下订单。之后集中优势力量加班加点尽快研发,以此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后期的实验室验证。我们有一个很庞大的实验室。
奔驰、奥迪、大众、福特都已经成为我们的客户,这些企业对于零部件的要求非常高,如果质量水平达不到他们的要求,肯定进不了这个领域。
《汽车纵横》:激光技术如此先进,但是真正应用的国内车企却远不如国外,这是什么原因?
陈燚:在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中,已有50%-70%的零部件采用激光加工完成。我国的激光技术和装备国产化时间相对较晚,对它的应用推广有一定影响。
另外一个就是它对你的产品的要求,前道工序的制造精度要求比较高。比如说钣金件,它对冲压的成型要求比较高。所以一旦要引进激光的工艺,上游的工序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不是单一个工位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整个链条,从产品设计到整个供应链,全部要重新规划,才能把这个工艺很好的导入进去。
当然,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设备的前期投入问题,激光设备的一次性采购投入较大。
但是随着自主品牌汽车品质的不断提升以及电动车的轻量化要求越来越高,激光工艺技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
打个比方,传统的弧焊宽度需要25毫米,但采用激光工艺直接对接,搭接五个毫米的边缘即可,由此通过焊缝一个车身就能减少十公斤。
《汽车纵横》:这套设备投入大概需要多少钱?
陈肖林:举个这样一个数字,我们建一个机器人的弧焊的工作站,一个岛大概六十到八十万,建两个工位的激光焊接工作站,大概需要五百万。
但是产能是不一样的,激光设备的产能比它要高几倍。也就是说它达到我同样的产能,它要三个工作站。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它的设备产能要两百多万。如果同等产能的情况下,应该是1:2的关系。
另外还有耗材问题。激光工我主要就是电能,传统弧焊还需要焊枪、焊钳。所以从长远来看,激光的设备的使用成本,不高于传统的行业。
《汽车纵横》:您认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激光焊接工艺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陈肖林:通过对市场的了解,我认为激光焊接的本身的工艺优势,应该还是在薄板焊接。其中薄板焊接的远程的扫描焊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前景,它未来可能会替代非常多的电阻点焊。车身上有几千个点,除去外观件激光工艺可以做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