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自欺欺人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 2018年09月08日 15:21

人物

很多人对此还是存在相当糊涂的认识,原因则各异:有的人是出于私利,有的人是出于偏见,还有更多的人是出于无知

最近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中国汽车产业管理部门和各大汽车公司决策者们的水平究竟如何?

你或许觉得这么提问题口气很大,但是,我不怕你反感,反倒希望你因此产生动力把文章看完,然后转回来同我辩论,如果我们在辩论中能够达成某种共识或者至少对一些问题不想当然,那么至少我自己就相当开心。

总体上,我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管理部门的水平是不高的。虽然这么说会冤枉一些有识之士,但是鉴于中国汽车产业管理机构分散,九龙治水,政出多门,这样的判断大体是不会错的。

虽然各部委常常联合发文,但是各职能部门为了部门利益,各唱各调,凡是涉及审批和监管的都希望大权独揽,凡是涉及后果和问题的都避之不及,从而导致要么最终的决策已经是和稀泥,要么即使是一些好的决策最终也会遭遇变相抵制。

如此,我们就不能指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能够有真正的通盘考虑,能够有真正的顶层设计,从而也就很难指望有真正科学的管理水平。而且我想,恐怕这种现象一时难以改变,或者说未来很长时间内难以彻底改变。想想这真是沮丧的事情。

比如说,好不容易国家各有关部门确定了以电驱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这是在基于中国国情下为了能源安全、环境安全和产业安全确定的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按道理应该各部门目标一致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很遗憾,除了中央政府和北京、上海等少数地方政府比较热心积极实施补贴政策以外,其他地方基本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根本没有雨点。

在我看来,如果对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真的有顶层设计,现有的这些比照国外措施实施的补贴政策远远不够,因为中国的国情不同,我们必须有其他硬措施,这个措施不一定是要给真金白银的补贴,而是比如说对传统汽车进行总量控制,比如说在限号行驶城市对新能源汽车网开一面等等。

另外,既然是鼓励纯电驱动,那对于插电式混合动力的补贴绝对不能同纯电动车等量齐观,实际上增程式电动车对于纯电驱动的促进远比插电式混合动力要高,但是现在上层决策者竟然莫名其妙地将两者混淆在一起。倘若是真正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也罢,现在混而不合的比亚迪秦则可能将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的方向也带向歧路。

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纯电动汽车被逼向边缘化滑去,即使像比亚迪秦这样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在最终的补贴政策退出后也失去了竞争力,充电基础设施因为失去消费群体而难以真正建立,中国车企被迫再转向强混方向,先前说好的纯电驱动路线只能随风而去。

本期封面故事《秦的是非》为读者诸君部分分析了其中原委,估计也会得罪不少业内人士,但是我们确实是为国家产业的方向考虑,并非仅仅针对某个企业某个个人,某种意义上,我们也非常理解甚至欣赏单个企业的商业精明。我们真的非常不希望以这种“滥竽充数”式的解决方案来完成有关部门制定的新能源汽车目标,绝对不能再自欺欺人。

北京市政府在顶着地方保护骂名的巨大压力不给插电式混合动力开绿灯,惹得有关部委和有关人士不得不再以民意之名来进行压迫。民意确实不能违,但是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才真正代表了民意,否则老百姓简单的趋利避害行为将很大程度上使一切所谓的产业规划成为泡影。

以上的这些认识代表了《汽车商业评论》的认识,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意见,但是我也知道,很多人对此还是存在相当糊涂的认识,原因则各异:有的人是出于私利,有的人是出于偏见,还有更多的人是出于无知,这在中国汽车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包括许多汽车公司领导力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后果,因为篇幅所限,下一期“贾可致读者”中,我将继续深入探讨。

好了,现在请往下阅读吧。虽然有些文章我们在上会推出,但是要想更深入地阅读和更清晰地理解,或者更有力地赞扬或者更严苛地批判我们,还是敬请读者诸君抽出一定时间,泡一壶茶或者煮一杯咖啡,然后翻开您手头的这本纸质杂志!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