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市场:乱局中的机会

汽车之友 / 2018年09月01日 14:32

人物

编者按:当汽车业销售端的利润在用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时,后市场的发力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果说2012年是中国汽车后市场元年的话,那么到了今年,以零部件生产商为主的后市场厂家们已经嗅到了机会的味道

2月10日星期一,上海下起雪来。漫天鹅毛大雪的情景,这座南方城市好些日子没有瞧见。当时正在参加韩泰轮胎的一个活动,屋内是促膝谈心,就着窗外的雪景,别有一番趣味。

我问了韩泰轮胎营销战略总经理金伦镕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现在每个汽车轮胎厂家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渠道上,例如韩泰的计划是2014年开出1000家店,但包括博世、德尔福,甚至海拉都在做这件事,那么将来会有谁来主导这件事?

因为消费者来到一家线下门店,他们更希望一次解决所有问题,而不是只换轮胎。大家都是500强企业,谁都不愿被对方来主导,大家都明白渠道的重要性。

事实上,对于传统汽车产业来说,最先发生转变的必将是后市场服务,这个领域存在爆发性增长的机会。

我们如果将整个汽车产业全流程进行划分,从设计、研发、制造、销售到后市场这么一个链条下来,前3个环节基本牢牢掌握在主机厂手中,零部件公司虽然参与了,但他们还是退在幕后。

在销售环节,经销商介入进来,但是各国的情况已经证明,新车销售过程中,经销商与其说是服务于消费者,不如说是服务于整车厂商,经销商们是主机厂触角的延伸。

最后到了后市场领域,也就是售后服务领域,在这里厂家的控制力最弱,就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状态。按照金伦镕的说法,各个国家的情况都不一样。比如日本,厂商居于统治地位,这和日系品牌在日本的影响力、日本的消费能力、地域特点均相关。而在美国,厂商主导的后市场服务仅占30%,其余均为独立连锁品牌。

70%的市场份额,这是金伦镕们看到的市场机会。如果按照2013年,中国后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来计算,70%就是3500亿元。这个方兴未艾的市场上,零部件厂家如米其林、韩泰、博世等,终于看到了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机会,他们比独立连锁有优势的地方在于品牌,他们比主机厂有优势的地方在于成本和灵活性。

过去的几年中,仅韩泰就开出了3500家店,这个数字差不多和国内肯德基门店数相当。与肯德基另一个异曲同工的地方在于,它们均是加盟店。于是,在国内售后市场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快修店翻牌子的情况,昨天是固特异、今天是马牌、后天是倍耐力。以哪个品牌示人,全看零部件商在渠道中投入多少合作费用。

如果这个模式成功,那么零部件商们可以在中国实现它们的一次“突围”,从制造商转变为服务商。不过,这条道路并不好走。

在中国,由于后市场可以预期的爆发性机会,新玩家层出不穷。有主机厂自办的独立渠道,如上汽的A车站、安吉黄帽子;有携资本之力的独立第三方渠道,如原一汽马自达常务副总于洪江的创业项目“好快省”;还有的同类型零部件企业在涉足这一领域。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竞争对手外,还有一类竞争对手零部件商并没有重视,那就是电商平台。比如,车易安、养车无忧等。于是,我给金伦镕的第二个问题是,他担心电商平台成为流量入口吗?假如线下门店的生意都是通过某一个网络平台来分发,数以千计嗷嗷待哺的线下门店,会不会反而成了累赘。

金伦镕表示并不担心,因为即便在美国等互联网消费最发达的市场,汽车零部件电商销售额也仅占到整个市场份额的5%。

事实上,他有理由对这个问题表示乐观,从中短期看,售后服务市场还是供小于求,快速增长让线下门店不会面临“集客”的难题。

但从另一方面看,中国消费者浸润在汽车文化中仅仅15年,他们对车的了解程度远比不上西方,同时后市场的发达程度也远比不上西方。网络对于消费者来说的作用就变得很特殊,它有信息透明的作用(了解一个门店的服务质量),也有服务简化的作用(对如何做保养无需详细了解)。

以上都会成为中国后市场的变数,这里很可能演变成一个与欧美、日本迥异的后市场,这对于大刀阔斧介入其中的零部件生产商来说,既是好消息又是坏消息吧,好在始终有机会存在,坏在把握机会考验心智,也要付出学习成本。

情况正在变得复杂起来,零部件商开始双线作战,一方面,他们巨额投入在品牌提升上,让自己在消费者面前变成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一改往日只做“幕后英雄”的状态;另一方面,他们要花费在渠道上,保持可观的渠道合作数量。endprint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