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昂
“关于未来,我希望德尔福中国可以继续以高于市场平均增幅的节奏增长。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德尔福中国的销售收入要比2012年翻两番。”德尔福全球高级副总裁、德尔福亚太区总裁艾博彬的目标明确而富于野心。这个来自美国的“中国通”一直在关注中国车展并已经连续20年参观在中国举办的国际车展,亲眼见证了中国车展在规模以及内容上的提升进步,“非常令人激动。”
艾博彬认为,在中国市场,“所有整车厂客户,无论是全球整车厂,还是本地整车厂,他们对供应商都有很高的期望——他们希望找的不仅仅是一个供应商,而是一个合作伙伴。”
对于德尔福全球业务来说,刚刚过去的2013年也是很成功的一年。2013年,德尔福全球增长幅度是6%,营业收入是165亿美元,并获得260亿的业务订单。同时德尔福还继续向市场推出领先技术,比如他们的ErgoMate TM(机械辅助系统)获得了美国《汽车新闻》的PACE大奖(汽车供应商杰出贡献奖)。PACE大奖是业界公认的对技术和创新方面最高成就的嘉奖。随着这次的获奖,德尔福一共获得了17项PACE大奖,在业内遥遥领先。
日前,《汽车纵横》记者在北京采访了德尔福全球高级副总裁、德尔福亚太区总裁艾博彬先生和新任德尔福中国区总裁杨晓明博士,并请他们与我们分享了德尔福成功的秘密。
《汽车纵横》:去年德尔福的业绩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能否与我们的读者分享一下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艾博彬: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因为德尔福采取了非常正确的策略——向市场推出符合安全、绿色、环保这个大方向的技术和产品,这些技术和产品是消费者需要的,也是各国政府法规要求的。我们在和整车厂合作、支持整车厂向市场推出绿色、安全和互联的产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一次北京车展的主题是“汽车让未来更美好”,在我看来,实际上这意味着我们的汽车将更安全、更环保、更舒适。
在北京车展上,我看到很多的趋势,其中一个就是更安全,车辆在安全方面的配置都有很大的提高。在安全方面,德尔福推出了一系列主动安全产品。根据调查,司机如果能够提前0.5秒对即将发生的碰撞等情况采取措施,就可以避免50%的碰撞。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司机获得至关重要的0.5秒,我们推出了很多在碰撞发生之前帮助司机避免碰撞的主动安全产品,比如我们的前向雷达系统、免碰撞系统等。
在绿色方面,我们在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帮助节能减排的发动机管理系统的产品。刚刚讲的主动安全产品、绿色技术,在全球整车平台以及本地的整车平台上都有很多很普及的应用。比如说尼桑LEAF上面就配置了德尔福的线束系统、连接器系统。另外德尔福的汽油缸内直喷系统在长安、宝马的一些车型上得到应用。
在互联方面,德尔福集合我们在信息娱乐系统、主动安全系统以及电子电气架构方面的专长,向市场推出全方位的基于安全的连接解决方案。在车展上有许多车型应用了德尔福互联方面的产品。比如说凯迪拉克XTS、梅赛德斯·奔驰E-Class上应用了德尔福的导航收音机系统;另外法拉利的车型中也有很丰富的德尔福的电子产品及电子电气架构方面的产品。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电子电气架构方面有一个趋势是用铝来做导线,不仅节约资源,也可以帮助减重。德尔福在这些方做了很多的研发,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现在我们很多电子电气架构方面的解决方案产品都是以铝导线为基础的。
《汽车纵横》:您已到中国很多年,就中国市场的情况,您有什么可以与我们的读者分享?
艾博彬:关于中国,我简单说几句:德尔福进入中国已经20多年,我们在中国一直坚持长期投资、长期发展的策略。我们作为行业领先的汽车供应商,在为中国市场服务,我们大部分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也位列前茅。另外,德尔福中国去年的销售收入是27亿美元,增长了18%,继续以高于市场平均增幅的速度增长。关于未来,我希望德尔福中国可以继续以高于市场平均增幅的节奏增长。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德尔福中国的销售收入要比2012年翻两番。目前来讲,德尔福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很好的业务基础,我们在全国各地已经设立了28个营运中心,有三个世界级的研发中心,另外有2900多名工程师为中国和全球客户开发技术和产品。我们坚持立足于中国、面向全球的策略。另外德尔福在中国也将继续加大投资,我们还打算在不久的将来会新增开三个新的生产基地,我们在烟台投资1亿美元的柴油共轨系统生产基地今年将会正式开工。
同时,在这里我有一个新消息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德尔福已经把电子/电气系统事业部的全球总部移到上海了!德尔福电子/电气系统事业部是德尔福五大事业部中最大的一个事业部,全球营业额约为80亿美元,占德尔福全球业务的50%。现在整个事业部的全球管理层都在上海,我本人是这个事业部的全球总裁。把德尔福电子/电气系统事业部全球指挥中心移到上海来,是因为我们认为中国市场将会成为推动全球汽车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市场。如果说我们不能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的话,我们很难在全球市场获得成功,所以中国市场对于德尔福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汽车纵横》:目前新能源汽车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德尔福对于中国和全球的新能源汽车的前景有什么看法?
艾博彬: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非常明显的两派意见,一派意见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技术瓶颈以及基础设施方面阻力非常大,还需要很长时间新能源汽车才可以得到市场应用;另外一个阵营认为,汽车技术的发展,必须要从传统的化石能源向新能源领域发展,汽车行业才有未来。我是属于非常坚信新能源汽车有广阔前景和能够实现的这个阵营里面的。德尔福在新能源技术储备方面,有一条非常完整的产品线,从微混、中混到全混,我们的技术路线都有产品和技术可以支持。当然回过头来讲,我们认为现在传统的发动机仍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在真正的新能源汽车实现之前,可以帮助市场在绿色环保方面做出很多工作。德尔福在传统发动机的技术提升方面也有很先进的技术。比如说我们的汽油缸内直喷技术(GDI)就可以帮助现在的传统发动机提升燃油经济效率20%。现在德尔福在跟一些整车厂合作开发一些产品,因为还没有上市,所以我们也不方便透露更多的细节。
杨晓明:我补充一下。刚刚谈到传统的柴油机或者是汽油发动机的问题。实际上有很多的专家认为如果进一步改善柴油机或者是汽油机技术完全可以达到目前各国所要求的排放标准。德尔福仅仅是汽油缸内直喷(GDI)技术就可以改善排放20%以上。目前中国对柴油机的认识还不够,事实上,柴油发动机的清洁情况更好,这是我们也在推广柴油发动机方面的技术的原因。你刚刚问到的新能源汽车,除了已经上市的LEAF之外,我们正在和很多整车厂合作,目前国内几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领先的汽车里面都有很多德尔福的技术,但是目前我们不便提具体的车型。另外,通过控制电池、控制交换系统以及应用48V的技术等,也能够非常快速地改善汽车的排放、清洁和燃油效率的问题。
艾博彬:讲到新能源汽车,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成本,现在成本是一个很大的瓶颈。德尔福在降低成本方面也在做很多努力,比如我们推出了一个导电塑料的技术。
杨晓明:是的。实际上现在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成本的问题,就是市场上可以承受什么样价格的产品。以连接器为例,一个8孔的连接器,一个传统的12V、24V或者是48V的连接器,目前在市场上的售价,比如说1-2美金左右。但是在电动车上,电压达到480V/250A,连接器要满足在高压环境下正常运行的要求。因为各种技术、材料、安全方面的考虑,连接器的成本上升到了30美元。现在技术已经有了,也是安全的,关键是成本怎么降下来。这有几个挑战:一个是量上不去,量上不去成本本身就高;另外还有很多的新技术要继续引入,比如说刚刚所说的导电塑料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德尔福在这方面已经开始研发、使用一些东西,我们在研究怎样和行业一起努力把这个成本降下来,我觉得现在成本是讨论的关键,而不是技术方面的。现在技术肯定是有很多空间需要继续向前走的,但是在应用层面,成本上有很大压力。
《汽车纵横》:祝贺杨博士担任德尔福中国区总裁,您对德尔福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些怎样的展望?能否谈谈您对于德尔福中国战略的理解?
杨晓明:对于中国市场,我目前比较关注的方面是德尔福是不是有一些什么办法来增加中国的业务。德尔福的战略有几点让我们在中国做得比较成功:第一,我们一直在强调本土化。我们的本土化不仅是产品的本土化;我们的管理人员本土化程度很高,我们所有的生产基地的最高管理者都是中国人,很多跨国公司到现在还是外国人担任管理人员为主。虽然我们也有很多技术专家是外国人,但是真正负责业务运营的领导人的本土化程度是非常高的。第二点,我们立足于中国,这也是我们和其他企业相比不太一样的地方,是我们成功的原因之一。立足于中国,以我们刚刚谈到的技术中心为例,到底是在中国做纯粹的生产基地,还是把真正的核心技术、核心能力搬到中国来。我们前20年在中国的人才、技术方面的投资,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觉得如果跨国公司在这方面跟不上的话,不一定能够抓住中国市场的机会。
为了配合中国市场的发展,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本地的设计能力和现场服务。比如,为服务国内的某一个厂家,我们直接把德尔福的样车摆到他们那里直观地演示德尔福的技术,而通过与德尔福的合作,这个厂家的这款产品已经开始向发达国家出口。
目前,德尔福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在中国制造基地的布局;二是进一步按照市场的要求扩大和调整我们的生产线,特别是针对于中国市场的产品线;三是进一步加大在中国的开发和投资力度。
德尔福在上海和北京已经建立了三个研发中心,这三个技术中心不仅仅是面对国内客户,我们利用中国的三个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现在正在支持德尔福全球的发展运营。我们在中国已经投入生产的有22个生产基地,今年还会增加3个生产基地,其中有一个就在北京地区周边。这为德尔福全部的产品线在中国生产提供了有力地保障。
德尔福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比例占到我们员工的15%,在中国一共有将近3000名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为德尔福在中国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能力提供了根本的保障。近三年,我们用中国研发的成果在中国申请专利,在中国得到批准的专利每年都在70项以上,我们认为这是德尔福在中国真正的优势。
从供应商方面来讲,德尔福不满足于在中国单单提供和生产产品。德尔福正在致力于成为的系统化供应商来支持主机厂。我们的产品线包括:发动机管理解决方案、电子与安全解决方案、电气系统架构解决方案、汽车热交换系统解决方案等。在不断构建解决方案的同时,我们始终坚持本地化战略,打造和提升已有的中国供应商链,进一步培养本地的研发团队和形成本地的合作伙伴,这都是我们强烈的推行本地的战略。
对于德尔福而言,我们的本地化覆盖了三个关键点,一个是产品本地化,第二个是人才本地化,最后就是研发本地化。我们每年在中国要招聘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同时我们把海外的一些专家定期派到中国来传授他们一些技能,培训我们在中国的能力。本地化的研发能力快速增长和我们100%的产品在中国生产,帮助德尔福在中国市场上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自始至终认为,德尔福中国是一家中国企业,我们自始至终追求要从过去的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发明和创造;我们自始至终认为只有本土化才能在中国市场上,才能在中国这个最有希望、最有活力的市场上,与欣欣向荣的中国汽车工业共同成长。所以,立足中国,走向世界,这就是德尔福中国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