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电池力量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 2023年09月15日 06:38

新闻

涂彦平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和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这是两个在当今锂电池行业声名远播的企业。在2015年,一个做到了消费电子锂电池的全球第三名,一个是动力电池的全球第三名。令人意外的是,两家企业的主要基地或总部都在福建宁德,一个城区人口才40万的小城市。在这个偏居一隅的城市里,到底蕴藏了什么力量?

其实,ATL是1999年才创业的。短短16年,ATL从默默无名的小公司成长为了一个让世界锂电池行业尊重的公司。在消费类软包锂电池上,ATL成了这一品类的代言人,一骑绝尘,市场份额接近50%。

专注于动力电池领域的宁德时代则是2011年创业。到了2015年,全球出货量便超越了两家韩系电池企业,达到了全球第三,研发人员数量以及锂电专利申请数也位居全球前列。

好奇心驱使着《汽车商业评论》的记者一探究竟。几经联络,2016年5月8日,我们来到福建宁德,获得一次深入采访ATL和宁德时代的机会。

接待我们的是曾毓群, ATL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以及宁德时代的创始人。

曾毓群是福建宁德人,在业界他有个更广为人知的英文名Robin。

见过Robin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亲和力,他总是笑脸迎人,回答记者提问时有礼而坦率;他说起话来直来直往,有问必答。伴随着他的娓娓道来,我们仿佛回到了到当年创业的时代剧里。

创业团队

1989年,Robin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至福建一家国企。三个月之后他辞去工作,跑到广东一家电子厂做工程师。

他去的这家公司是东莞新科磁电厂 (SAE旗下制造基地)。现在SAE是全球最大的独立硬盘磁头供应商。

Robin在新科一干就是十年,因出色的专业能力和胆识,在31岁便成了最年轻的工程总监,而且是第一位大陆籍总监。

有一天,SAE执行总裁梁少康来找他,让他帮忙考察一个电池项目。他到深圳跟专家们讨论了一天,回来写了一份报告,说如果要做电池是肯定能做得出来的。

梁少康想拉Robin一起做电池,但他最初并没有答应。当時Robin正被猎头挖人,打算从新科离职去深圳一家公司做总经理。于是梁少康又找了陈棠华做说客。陈棠华是Robin在新科的上司。他从美国打电话来,Robin终于被说动,决定几个人一起做电池。

就这样,1999年,梁少康、陈棠华、Robin等人组建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简称ATL)在香港注册成立,并在广东东莞成立了首家工厂。

当时公司没钱,所有人的工资减半,而且广募资金,把能找到的钱都投进去了。

回忆起创业之初的往事,Robin说当时去做电池的决定,“完全是一种冲动”。如果没有这次冲动,就不会有后来ATL以及宁德时代的波澜壮阔的两次创业故事;如果没有这次冲动,堪与国际巨头抗衡的中国电池企业或许就不会这么早诞生。

星星之火:从一个鼓气的电池专利起家

这是一个今天仍被ATL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ATL是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的简写,其中Amperex是Ampere(安培)和excellent(优秀)的合成词。不过,Robin给出了另一种解读:A Thin Light Battery。

要做电池了,ATL首先要为自己找准一个研发方向。当时市场上圆形电池、方形电池等产品是索尼、松下等日企的天下。他们自动化程度很高,质量整齐划一,中国企业很难与其竞争。

这样,尺寸灵活多变、不太适合自动化的聚合物软包电池,就成了ATL的选择。当时诺基亚一款翻盖式手机配的是索尼的聚合物电池,ATL买来这款手机拆开研究。这种电池短小、轻薄,便于携带,创业团队感觉到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于是Robin带着资金飞到美国,购买了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授权。但那项技术暗藏着一个致命的缺陷。当时全球二十几家购买了专利授权的企业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陷阱,包括小小的ATL。

拿到专利授权的Robin兴冲冲的回到中国,一群创业者开始试制聚合物软包电池。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他们发现,按贝尔实验室配方做出来的电池有个要命的问题——反复充放电后,电池会鼓气变形,以至于不能继续使用。

创业的250万美元已经花去大半,而产品却不能使用。负责工程的Robin跑回美国找专利授权人。结果对方慢悠悠地说,电池鼓气是一个本质问题,他们也不知道怎样解决。被授权的全球二十几家企业也都没人能解决这一问题。

巨款买来的专利技术可能付之东流,协议还规定了卖出一颗电池要支付对方固定比例的提成。眼看账面上的钱花得差不多了,还没有生产出产品,公司前景看来一片迷茫。

从美国回到北京,Robin夜不能寐。他第二天早早起来,去参观一个电化学展览。匆匆赶到会场的他收集好所有摊位的材料,接着坐飞机回到广东。

飞机上,Robin一直苦苦思索电池为何会鼓气。对照带回来的电解液手册,他想到问题可能出在电解液成分上。锂电池能使用的温度上限是85度,贝尔实验室的电解液中,有些成分沸点大概93度,非常接近锂电池温度上限,这会不会有关联呢?

回到东莞,创业团队根据这个思路讨论了一个下午。接着联系电解液生产企业,弄出了七个新配方,排除了低沸点的化学物质。然后赶紧准备样品,进行测试。两个星期后,有两个配方做出来的电池竟然真的不鼓气了。

ATL做出了不鼓气的电池成品。接着ATL的创业团队凭着一股干劲,重新研发了大部分的生产制程,终于实现了聚合物软包电池的产业化。在全球二十余家获得贝尔实验室授权的企业中,ATL是唯一一家将该项技术成功量产的公司。endprint

幸运的是,ATL赶上了好时候。2000年正值国内手机普及的高峰期,很多国有企业都申请了手机制造牌照。当时的手机行业流行CKD,从韩国方案商那里买来套件,组装一下就成了手机,而且卖得不错。不过整个产业链中,国内企业高度依赖于韩国方案商,能改动的东西很少,除了电池。

ATL的机会就来了。ATL与客户谈判,报价是客户所用韩国电池的一半,容量却增加一倍。没有哪个客户能抵抗这个诱惑,订单纷沓而来,尽管当时ATL的电池一致性还远没达到现在的高度。靠着高性价比,ATL一下子就打开了手机市场。

2002年6月,ATL单月盈利,当年实现整年盈利。台湾汉鼎是ATL拿到的第一个机构风投。2003年,又找了第二轮投资,美国凯雷投资和英国3i集团投了2500万美元。

钱投进来以后,ATL就扩大再生产,开始主抓质量,抓产品一致性。

与索尼的产品标准化路线不同,ATL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路子——为客户产品量身定制电池。自行主导设计的产线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能生产不同尺寸的电池。灵活迅捷的企业风格也展现出来,在DVD、蓝牙耳机、手机等电池市场,ATL的产品迅速铺开。

从跌宕起伏到燎原之势

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大概2004年的时候,ATL凯雷方面的一位董事去比克电池参观,看完回来对内部说:“我们完了,你便宜,要知道人家能更便宜了。”

这时候,摆在大股东面前的基本有两条路子——要么上市,要么卖掉股份回笼资金,进入下一轮的产业投资。

大股东内部协商的结果是出售手中股份。提出收购股份的有一家美国公司,还有一家是TDK集团,两家展开竞购。最终TDK价高胜出,购买了大股东的股份,双方在2005签署收购协议。

2004年,美国的一家著名消费电子企业找上门。他们也找过别的锂电池公司,但要么没有灵活性,要么解决不了电池鼓气的难题。ATL为他们解决了当时锂电池循环寿命过短的问题,成功的打入了这家企业。

ATL没有想到这家企业的量那么大,第一次为某款MP3供货,就一气做了1800多万个。

订单如雪花般飘来,生产规模很快扩大,生产和销售形成了良好的循环。ATL这个新生的小公司就像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那时候,后来这家公司进入手机领域,以全新的用户体验,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行业,成为行业巨头。伴随着客户的成长,ATL也逐步壮大。

团队集体领导下,ATL的产品陆续进入了更多的客户群体,赢得了世界声誉。截至2016年3月,全球出货量最高的前五的手机品牌中,ATL全面进入,成为国内外诸多领导品牌的核心供应商。

ATL在技术商品化上取得许多第一:

2002年全球第一家成功产业化叠片电池生产技术;

2003年全球第一家产业化磷酸铁锂电池;

2004年全球第一家产业化推出消费电子产品用的高倍率充放电池;

2005年全球第一家产业化笔记本电脑用聚合物锂电池;

2008年全球第一家推出超长寿命聚合物锂电池;

2012年全球第一家推出快充锂电池,被广泛应用在旗舰手机中,每年出货量接近1亿颗。

……

也在市场占有率上取得多个第一:

2003年蓝牙电池世界销量第一;

2004年移动DVD电池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2005年MP3、MP4电池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2006年手提电脑聚合物锂电池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2012年聚合物锂电池全球销量第一;

……

《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2015年ATL做了10多亿美元的业务,预计2016年也会持续快速成长。

对于ATL的创业团队,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陈立泉院士曾评价说:“ATL有两种产品,公司品牌和锂电池。陈棠华博士负责创造著名品牌,Robin负责制造高性价比电池,他们的合作非常默契,真是天衣无缝。”而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团队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共同创造了ATL的神话。

2007年《福布斯》中國最具发展潜力的100家中小企业排行榜中,ATL位列第13名。

ATL并没有满足于成绩。

2007年,公司董事会提出“二次创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进入更多市场领域。

2008年3月,ATL的第三家子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宁德注册成立。选址宁德的原因很简单,有很多创业元老是宁德人,他们希望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

这里是ATL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打造的全球最大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也是宁德有史以来最大的私营工业项目。

天赐良机,宁德时代兵发动力电池

此后,ATL也开始陆陆续续给国外的小车厂做配套。2008年,随着消费类电池生意蒸蒸日上,进过反复的讨论,领导团队下定决心开设独立的动力电池事业部。

彼时,为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促进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将发展新能源汽车确定为国家战略,尤其是自2009年以来,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动力电池事业部的成立正式顺应这一趋势。

其实,早在2004年,ATL技术团队就已经开始汽车动力电池相关产品的研发,曾中标了当年广东省政府推出的一个粤港电动车电池招标项目。

因遵循动力电池不能全外资生产的国家政策,2011年中ATL动力电池事业部独立出去,在宁德另成立了一家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endprint

宁德时代从ATL脱胎而来,大部分的创业股东是曾经是ATL高管。一开始宁德时代的股权结构里,中资占85%,外资15%。经过反复的股权整合,目前宁德时代已成为纯中资的中国企业。

日后宁德时代的迅猛发展验证了创业团队的眼光和前瞻性。如何把外势转化为内势,把逆势转化为顺势、把弱势转化为强势,如何蓄势待发,如何借势发力,如何乘势而上——这是重大的战略问题。在处理这些重大战略问题时,创业团队体现出很强的综合判断能力和驾驭能力。

创业之初当然要先解决生存问题.细仔思考了可能的产业化路径后,创业团队决定三管齐下,先进攻国际顶尖车厂、其次是电动客车和基站备用电源市场。

后面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已熟知。一如预期,宁德时代果真先是打入了欧洲顶尖车企的供应链。这件事对宁德时代的未来成长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因为国际车企的要求细致而严格。比如光电池系统的规格书就有700多页。百分之百理解这些文件,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不用说研发和制造出百分百符合要求的产品来了。凭着一腔热血,宁德时代的全体员工拧成一条绳,以实干赢得了顶尖车企的欢心。目前用宁德时代电池的第一代车型已经上市近2年,而预计在今年还有更多的车型上市。

在国际车企这里练了兵,在国内电动客车上结了果。2013年,宁德时代与宇通客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把从顶尖车企学来的设计、研发、制造流程思想用于服务中国的电动客车行业,避免了同期其他客车企业出现的趴窝、电池衰减、无法涉水等频繁的质量问题。良好的用户体验为宇通解决了后顾之忧,也为宁德时代打下良好的市场口碑。

虽然作为第三管的基站备用电源市场并未达到的预期,但宁德时代已经顺利度过的创业初的危险期,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

目前,宁德时代已与国内外众多知名汽车厂商深度合作,提供纯电动、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电池系统。截至2016年3月,累计运行里程已达30亿公里,创造了行业领先的安全记录。

现在,在宁德时代的客户名单里,既有欧洲的大车企,也不乏北汽、吉利、宇通、金龙等中国汽车企业。根据《汽车商业评论》的独立调研,华晨宝马、吉利帝豪EV、宇通纯电动客车等已经量产车型用的都是宁德时代的电池。

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坚,宁德时代的实力突飞猛进,产品各项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指标均领先于业界平均水平。

《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在电池的轻量化上面宁德时代比业界高出很多,同样的磷酸铁锂电池包,宁德时代可以做到100瓦时/kg,其它家大概是70~80瓦时/kg的水平。即同样功率的电池,宁德时代的电池会相对更轻。

三元电池也一样。装备了宁德时代三元电池的北汽车辆,扛过了特别寒冷的2016年春节期间的寒潮,在北汽的三家供应商中表现最好。

在使用寿命上,宁德时代推出了预测电芯寿命的技术,产品还在设计阶段就能预测出电池包能够使用的总年限和循环寿命。对比2011年起投放市场的车辆的监控数据,寿命完全符合预期。

除了宁德总部,公司旗下还拥有青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锂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研发中心、慕尼黑研发中心。另外,还与知名锂电池回收企业湖南邦普展开合作。

2015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累计销售额超过50亿元。距行业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车用电池排名中,产销量第一名的是松下(5.5GWh),第二名是比亚迪(3.0 GWh),宁德时代以2.4GWh位居第三。

技术先进性是企业的生命线

66,161,313,568,315。

这组数字,是2010-2014年间ATL和宁德时代每年在本国申请的锂电池相关专利数目。2014年的专利申请数也达到了行业的全球第二位,超越了两家韩国竞争对手。专利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从数目来看宁德时代实力不凡。

当前,两家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已经接近2000名,在业内名列前茅。其中有博士150人,硕士900多人,还有国家千人计划外籍专家一名、福建百人计划专家七名。

《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宁德时代设立之初就借鉴了国内光伏产业兴衰的一些教训,尽量避免两头在外的产业格局。多用国内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努力服务国内市场,这样产业两头在内,风险比较可控。

研发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中国产业链的特点,在研發思路上,宁德时代也走出了与国外电池企业迥异的技术道路。例如,因为工业基础的差距,国产的原材料的纯度比不上国外。宁德时代因此采取了杂质去害化的思路,用不那么纯的国产原材料也可以做出同样优质的产品来。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原材料国产化率可以达88%,同时设备国产化率可以做到86%的原因。

集成产品开发创造“万马同向奔腾”

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宁德时代也遭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外界的机会太多,每个客户宣布的计划都信心十足,每个机会看起来都很诱人。但要服务好每个客户项目,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是避免不了的,怎样才能让企业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呢?

借用管理层的一句话:“我们一直在思考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道路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个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我们要想得比别人清楚。一定要思考透才能够想清楚我们的技术方向在哪。”

借鉴IBM的经验,宁德时代引进了集成产品开发流程。这个流程强调基于市场的开发,同时也打造跨部门的协同作战能力,对产品的最终市场效益负责,而不是只对产品研发或者其他局部环节负责。最终能建立起集成产品开发流程的企业,可以达到高质量服务客户,研发效率高,产品狠准稳,企业内耗少的效果。

集成产品开发流程的目标是打造“万马同向奔腾”的战斗力,这是一场深入而痛苦的自我改造,其挑战性不亚于孙悟空在炼丹炉里的回火重生。在我们的采访中,宁德时代的多位骨干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思想有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从工程师思维逐步转化为市场化思维,看到了新的天地。各个不同部门的努力也逐步统一在共同的大目标下,展现出更强的集体战斗力。endprint

来的人是真想干一件事

宁德是坐落于闽东一隅的一座小城,全市人口300多万,市区人口仅40万,在福建省地级市中经济倒数,发展相对落后。

落户宁德,如何在这里汇聚大量的高科技人才,的确是一个難解的问题。但在管理团队看来,地理位置的劣势恰恰是一个很好的人才甄别器。

Robin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做电池本来就是小行业,跑到一个很大的城市去搞研究院,人家世界五百强都在那边搞,你的员工受到的诱惑多,波动会很大。宁德这种地方招人很不容易,来的人是都真想干一件事的。”

目前,小城依靠宁德时代和ATL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中高端人才,很多人都是聚拢在新能源的旗帜下,打算做一番事业。

于此同时,管理层也竭尽全力为人才减少后顾之忧,从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的方方面面为员工着想。这里不仅有环境优美的宿舍,可口价廉、干净整洁的食堂,还建设了不少的康乐设施。目前,管理层还在引进全国一流的中学和医院,以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能够在宁德小城聚拢那么多人,共同做一件事情,还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我们的采访中,无处不感觉到深深的企业文化熏陶。

唯有那些永不停止学习的个人和组织才有生存的机会并在激烈的竞争世界中取得骄人业绩。

唯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并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创新,才能让我们生存与发展,并贡献于家庭和社会。

同事即家人

练好基本功,发挥想象力

这些话都出自管理层。他们把自己人生的体悟,化为这简短的语句,时时激励着员工的奋勇向前。

使命在所不辞

企业的竞争力是全体员工苦干出来的。

先进的锂电池需要“长期研发积累才能拼到的,对这个我信心很大。靠电动车电池挣快钱的人,他们叫转型,完全不是工匠精神。怎么能够把锂电池做成一个世界级的东西,恒久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基石,国家的产业的基石。”Robin对《汽车商业评论》说。

在2016年新年致词中,他对公司员工说到:“有人问,做这么辛苦,人生的乐趣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要说,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并取得最后胜利,这就是快乐的根本,人生的意义。”

从1999年到2015年,新能源事业由小苗到长成了参天大树。从东莞到宁德,在家乡的土地上,又要长成一片森林。

如今,宁德时代是国内唯一一家有能力给国际车厂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更是被韩系动力电池企业作为唯一一家对标的中国竞争对手。在动力电池这一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上,中国人终于有了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在《汽车商业评论》看来,在创业团队的带领下,宁德时代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新能源领域的华为。endprint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