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变,但不要轻言颠覆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 2023年03月24日 01:26

新闻

各位朋友,你们是否还记得2014年春天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的主题?对了,叫“重构”!很多人对这个主题很兴奋,都认为说到了他们的心坎中。可是将近一年来,我的所见所闻所思,让自己觉得当时我们可能太乐观了,现在没有到重构阶段,中国汽车业还只是处在一个变革的阶段,最多也就是露出了重构的萌芽。

当初之所以确定“重构”主题是因为我们确实发现互联网思维正在深刻改变人类世界,它让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正因为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才在论坛上表达出拥抱互联网的强烈愿望,腾讯公司副总裁马喆人所谈的互联网与汽车话题也才能成为与会者热议的靶子。

他们两人在谈到“重构”汽车的未来时,尽管可能也有用到“颠覆”一词,但核心思想并没有真正“颠覆”汽车产业的意思,而是在想着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传统汽车业,在这方面,传统厂家有机会,外来者也有机会,可这却是许多人所没有真正领会的,总觉得门外汉真的要来“颠覆”传统汽车。

我为何如此咬文嚼字?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将所谓的“颠覆”当成了“重构”,而根本忽视了“重构”之难。在“重构”达成之前,一定是很多的量变在发生,重构一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很多人却并未考虑这一点,无视量变和质变的区别,而是一味地在那里叫喊着“颠覆”。似乎推倒旧的,新的就一定会好一样,喊“颠覆”成为一种时髦。

是“颠覆”而不是“重构”思潮在过去的一年里招摇过市,呼风唤雨,产生了至少我认为很不好的商业心态。它让那些勤勤恳恳、踏实做事之人内心变得惶惑起来,在犹豫自己现在做的到底是对还是不对,是不是随时就会“性命”不保,心态变得浮躁起来;又让那些平日里游手好闲、投机取巧之徒眼前一亮,觉得机会来了。而这两种心态又可能导致另外一种逆反心态,就是拒绝变革。它的结果显然是会延缓质变的发生,也就导致“重构”的时间不断后退。

你或许觉得我在胡言乱语,那就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第一次有了启动的迹象,掀起了一股真正的电动车热潮。在这股热潮中,有相当一部分先前没有做过传统汽车的人开始觊觎这个现在有国家和地方补贴的炙手可热的领域。其中,有一部分人大肆嘲笑干传统汽车的人,认为他们没有出息。这本来也是情有可原,毕竟本土车厂在传统车领域确实同国际同行比还有差距。但是这些人却转而认为他们作为汽车门外汉能够轻松颠覆传统车前辈在电动车上取得成功,而无论自己有没有汽车背景,无论自己钱多钱少。

一时之间,做电动车似乎已经变成一件极为容易的事情,分分钟可以搞定。这样的心态显然让管理部门很不放心。电动车虽然是以电驱动,但毕竟它还有车的特性,还有速度、安全和品质等多方面的要求,如果不顾这些,至少现阶段,这样的电动车企业不能允许它诞生。这或许就是有关部门一直不敢让低速电动车合法的原因,也是出台新电动车企业准入门槛需要有传统四大工艺要求的理由。

实际上,我个人是同意低速电动车合法化,但是一定要严格限定它们的使用范围,这就等于是提醒了那些电动车“狂热分子”,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我也不同意政府对于电动车企业的四大工艺要求。电动车作为一个特殊的门类,它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或者说新四大工艺——电池、电机、电控和电池管理系统等等。我们考核这样的企业要考核的是它们在新四大工艺上是如何做到的,至于传统四大工艺,它们完全可以外包给传统车厂来做。

现在,电动车新企业准入的文件还没有最终被批准,一个悖论却已经诞生。新大洋的知豆是城市微型电动车,先前因为拿不到牌照,也就一直不能合法化销售,但是1月初通过与吉利的合资,它已经可以成功进入汽车合法的销售市场。那么问题来了,未来还需要给知豆单独的生存许可证吗?

行文至此,我想说的是:电动车的“狂热分子”不要轻言“颠覆”,这总给人一种投机取巧的意思;而管理部门也不要故步自封,拒绝“重构”,因为一切都处在缓慢的变革之中。这样的说法不只是针对电动车领域,对于汽车电商,对于互联网造车,扩大一点对于皇太吉煎饼等等,都一样。正因为如此,我愿意将这本总结2014年和部分展望2015年的中国汽车蓝皮书取名为“变局”,因为还远没有到下结论的时候。

好了,结束之前,大家请猜猜或者建议,即将于4月举行的2015第七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我们要谈论什么主题?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