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泰快凉了,新造车可有接班人?

autocarweekly / 2022年03月08日 22:01

新闻

深交所关怀了众泰一下。

5 月 24 日,深交所对众泰汽车下发《关于对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2018 年年报的问询函》。

按照深交所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作风,这一问,基本把众泰当下的窘迫赤条条架在了太阳底下。

问询函由 16 个灵魂拷问组成。言简意赅之余,又直击众泰的七寸。其中,暴击最严重的,大概有这么三点:

1.2018 年,众泰汽车的业绩完成率为 -30.52%,请充分举例经营情况的细节材料,解释一下业绩为什么扑街。

2. 按业绩承诺,控股方铁牛集团要对众泰汽车进行股份补偿。然鹅,铁牛集团持有众泰汽车股份的质押比例达到 82.4%,它还咋进行股份补偿?

3." 按信用风险特征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 " 为 55.5 亿,占到了应收账款的 85.64%,连计提的坏账准备都盖不住这笔烂账。所以,这笔钱是要当做慈善?

连环式的夺命追魂 call,让一个原本简单而又悲壮的 " 在车市寒冬中,一家小车企走向穷途末路 " 式故事变得复杂。

在股票贴吧,众泰成为了 " 爆雷 " 的存在。说实话,这比骂众泰山寨还要更难听一些。

不少人对众泰,多少是抱有一两点零星的期望的。

毕竟它只是山寨的时候过了些火,而放在中国汽车工业漫长的发展史来看,山寨也是一道 " 传统 ",并非独此一家。固然可恶,但也尚未到无法原谅的地步。

2016 年,众泰销量突破 30 万辆。2017 年,众泰销量再次突破 30 万辆。按销量划阵营,能算个第三阵营的标志性人物。

往正向研发的道路上用一用功,搞不好可以成为下一个吉利、奇瑞,做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最励志的活化石。

即便在今天数十年难得一遇的车市寒冬中,众泰因为自身实力无可避免地倒下,大家还尚且有理解的同情。

但深交所的问询函不吝以最恶意的揣测还众泰一个真相。以结果推导动机,基本刻画出众泰造车圈钱的意图。

比如说,估值。

2016,金马股份收购永康众泰,估值 116 亿,合拼商誉高达 65.51 亿。后来证明,它无非是应建仁左手倒右手的所推高的估值溢价。

支撑这笔 65.51 亿合拼商誉的核心,在于 2015 年永康众泰获得的 11.41 亿元新能源补贴。新能源的盈利,是永康众泰的核心资产。

随着补贴政策的退坡,合拼商誉面临大幅减值。

同时,根据问询函的说法," 新能源汽车开发项目截至报告期末(2018 年末),投资进度为 17.79%"。当年筹集的 22.18 亿,真正投入只有 3.9 亿。

比如说," 关联交易 "。

按欠款方归集的期末余额前五名的应收账款为 35.97 亿,占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 55.49%。

在应收账款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交易方的基础上," 按信用风险特征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 " 期末账面余额达到 55.5 亿元,占应收账款的 85.64%。

2018 年财报上,众泰并没有公开 " 应收账款按欠款方归集的期末余额前五名 " 的信息。

另外,在其他应收账款会计栏目上,同铁牛集团有限公司有关的金额为 20.28 亿。

所以深交所对众泰的要求是:请列表补充披露按欠款方归集的期末余额前五名的应收账款情况。

再比如说,大股东铁牛集团超过 8 成的股权质押。

股权质押的疯狂出现在 2017 年 7 月。众泰汽车接连在半个月之内发布 3 次股权质押公告,套现 50 亿。

涉及方分别为铁牛集团(质押 30% 股权)、金马集团(质押 22.73% 股权)、天风智信(质押 90% 股权)。而前两者的实际控制人,均为应建仁。

到了 2018 年末,铁牛集团累计质押的次数已经超过 8 次,累计质押的股权数量达到 6.48 亿股,占其持有众泰汽车股权比例的 82.40%,占众泰汽车总股本比例 31.23%。

当然,坐实众泰对造车性冷淡的,依然是它在历次高端转型过程中的表现。

一个是君马,一个是汉腾。从产品出发,两个品牌迈向高端的形式,依然是众泰式艺术的升华。

刨除掉 " 新品牌成立的动机是众泰汽车内部洗牌 " 这样的阴谋论,这两个品牌成立的意义更多在于续众泰汽车的命,顺带在资本市场上推一波众泰汽车的股价。

现实与认知的差距就在于,你希望看到的,是丑小鸭摇身一变白天鹅,顽强一搏之后英勇就义的壮丽故事。

而你实际看到的,是丑小鸭真的是丑小鸭,它压根就不想拼,最后就凉掉了的故事。

众泰真正值得被 diss 的原因,不在于它的车有多山寨。而在于它弄的是山寨的货色,却为了在资本市场上圈钱。

举一个体会更深的例子,一家新造车造出了很烂的电动车,跟一家新造车造出了很烂的电动车然后去圈地,两者对公众造成的心塞程度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扰乱的是市场秩序,后者扰乱的是行业秩序。

这是整件事值得讨论的地方。众泰搞山寨很大张旗鼓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众泰立在了危墙之下也是存在许久的事实,但质问一下众泰的初心在当下尤有讨论的价值。

有人说庞青年能够以一人之力把车圈故事的受众,在一夜间扩展至千千万,凭的是不害臊不要脸地违反科学。

但摸着我的 36D 大胸脯说,庞青年一定是多背了他原本不必要背的锅。

这些锅,由无数家造车新势力日积月累所敲打。有贾跃亭的一份努力,也有姚振华的一份功劳。

不管是谁,不管你能不能不害羞不害臊地违反常识,你恰时恰地跳出来,背锅侠就是你了,你就得背上人民群众对于 " 靠新能源圈钱 / 圈地 " 的厌恶情绪。

庞青年就是这么一个恰好中招的无辜 boy,再加上几位群演,就相当的易燃易爆。

这个世界最大的无解是,每一天其实都是对历史的重复。

以众泰为明鉴,往当下乃至未来一照,都能看清那些身处汽车工业百年变革当口的颠覆者的理想与初心。

那些拼命寻求融资的,那些拼命寻求跟传统车企结合的,那些拼命与地方达成招商引资的,真诚的有几何?欺骗的有几何?

就算一个众泰倒下了,但万万千个众泰又在新时代站起来。

甚至众泰倒下都未必是一件好事,它意味着一套初级的忽悠法则被淘汰。自然地,一套更为之高级的忽悠法则面世。

尤其在万物互联,撬动多方资源的口吻下,分辨一家企业的动机变得更具有难度。

这让许多渴望干一番事业的新势力很尴尬。你竭尽全力在产品量产上自证,但压倒你的只需要 " 众泰式企业 " 的一条汗毛。

比如小鹏弄一个用于 " 配套工厂 " 的房地产公司,舆论的论调就毫无悬念往 " 小鹏造车圈地 " 狂奔。

所以众泰在山寨方面拉低了一下自主品牌的底线,真不是最可怕的。

真正可怕的是,它即便凉了,也能让许多的人看到了蹭红利的轻松,以及让整个行业陷入难以自证的尴尬。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