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路
似乎并非仅仅为了打击俄罗斯,可以讨论的是,低价反映的是全球需求疲软还是原油的供给过度?
罕见。今年6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已经缩水约三分之一。从最高115美元左右到11月15日本刊发稿前,已经跌破80美元。2015年1月交货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则跌至78.1美元。11月14日,中国的发改委第八次下调国内成品油限价。
各种阴谋论随之而生,他们引用最多的是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的话,“过去20多年来,石油价格上涨或者下降跟供给和需求基本上没有关系。对石油定价的控制可能是除海洛因定价之外世界上最秘而不宣的行当”。
对于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的俄罗斯来说,国际油价至少需要维持在每桶100美元才能实现政府预算平衡。目前,俄罗斯已经低迷的经济因为油价的下跌再受打击,通胀水平较高,卢布已大幅贬值,外汇储备有所减少,经济也出现停滞迹象。
但《汽车商业评论》认为,事情似乎并非仅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讨论的是:低价反映的是全球需求疲软还是原油的供给过度?
自从去年4月世界原油总产出回升强劲,供给增长主要来自欧佩克(OPEC)成员国。归功于页岩油产量的增长,9月美国的产量是每日880万桶,比一年前高出13%,高于2011年56%,追近了与沙特阿拉伯差距。俄罗斯原油产量依旧稳步提升,9月,其产量增长至每日1060万桶,几乎与前苏联的最高月份的数据相同。
非欧佩克成员国的产量也一直在升高。在4月,利比亚的产量由于内战跌至每日20万桶;在9月末回升至每日9075桶,并趋近于战前每日150万桶的水平。同样意外的是,伊拉克的产量也在增长。结论是欧佩克的产量在两年的衰退之后从9月开始回升,同时伴随着非欧佩克国家的冲击。
如果大量的供给才是价格下降的原因,那么这是一个潜在的好消息:低价原油会逐渐推动世界大型经济体的消费。但我们发现,全球经济确实是疲软的。
日本以及德国的GDP在第二季度下降,并且可能会进入不景气(近期的工业生产和出口的数据很不明朗)。最近美国增长速度加快,但是由于历史标准,其经济复苏是疲弱的。10月,国际货币基金第三次调低了2014年全球增长的预期至3.3%。虽然仍然预期2015年的增长会重振,但只是轻微地。
虽然原油价格降低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如果全球经济增长减缓的原因是金融(债务积压等原因),则原油的低价并不能明显地促进经济增长,消费者会用此剩余直接支付他们的债务。事实上,在许多国家,低价原油增加了通货紧缩的风险,甚至使得情况更加恶劣。
原油价格降低成为经济增长减缓的征兆,增长的疲软转化为能源需求的降低。10月,原油进口组织——国际能源署称期望今年全球需求会增长每日70万桶。这比9月的期望降低了每日2075桶。需求将会持续疲弱,但近期,尤其是德国的减缓让市场意外,因此价格急剧下降。
随着需求的疲软,大部分剩余的原油产出投入到了富裕国家原油存储的重建。但是这并不能持久,当囤积减缓时,价格会再次下降,除非全球需求回暖或原油生产下降,但似乎二者都不太可能近期实现。
有观察人士认为,这一轮原油价格下降矛头或许是对准美国开采页岩油。11月3日,沙特国有油企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将销往美国墨西哥湾的每桶原油售价下调45美分,降至去年12月以来最低点。
数据显示,尽管国际油价一路走低,页岩技术革命仍在推动美国产油量刷新纪录。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11月第一周美国原油日产量增至906万桶,创1983年1月以来新高。面对美国的增产,各主要产油国的减产决定将变得格外谨慎。
由于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高于沙特采油成本,需要更高的油价方能维持竞争力,所以沙特希望通过压低油价迫使页岩油生产商退出市场。一名曾参加与沙特官员会议的消息人士称:“他们紧盯着美国页岩油不放!”以往,美国一直大量进口沙特原油,但现在出现“页岩油革命”了,美国从沙特的大客户变成了主要竞争对手。
国际能源机构首席石油分析师安托万·哈尔夫指出,油价80美元每桶并不是不经济的。大多数美国页岩油厂商的收支平衡点在他们改善了技术手段之后,现在是低于70美元每桶的。美国开采页岩油的成本在每桶65美元-83美元,而当前国际市场上油价低于每桶80美元,随着油价进一步降低,将导致美国开采的页岩油无法赢利。
沙特是剩余产能最多的产油国,历来都是左右石油市场的力量。油价还会不会继续跌?或许应将希望寄托在11月底的欧佩克国家会议上。如果油价进一步下降,可能导致欧佩克国家达成一致削减产量,但具体每个国家将减产多少的问题将引起大量争论。
欧佩克成员国希望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承担大部分的减产额度,但除非其他成员国也减产,而且保证不会因减产而使得非欧佩克产油国填补市场空白,从而使海湾国家失去宝贵的市场份额。
如果欧佩克国家也不愿意减产的话,油价也可能进一步降低。《汽车商业评论》认为,如果油价持续下跌,显然对于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不利消息,但是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却是一个利好。
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原因在于能源安全——我们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太高;环境安全——PM2.5已经让我们不堪重负;产业安全——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毕竟与国外差距不如传统汽车那么巨大。当国外市场因为油价降低导致对新能源汽车需求减弱时,影响的是国外汽车制造商而不是中国厂家。endpri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