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样的执着就如同现在很多人比喻的那样,是马车与汽车的战争,是这样吗?不是的!
每一次写这篇“贾可致读者”,不是在午夜的办公室,就是在路边的咖啡馆,当然,偶尔还有在家人已经睡着的后半夜的家里。写这种文章的时候的心情既是放松的——因为这意味着又一期杂志终于全部弄完,但又是紧张的——因为印厂开印在即,就等着这篇文章结束,而杂志又拖期了。
这一次又是如此。为什么会这样?我不止一次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也零零碎碎地讲到过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现存忍不住又要絮叨几句。
如果我们不原创每天的官方,如果不对正在发生的新闻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这本杂志的每一个记者编辑都会从容得多——只要对自己的选题精耕细作,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交稿就可以了,就像很多咨询机构所作的报告那样。
但,这已经是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能以自媒体发声,要是一月一次的频率,会让很多人忘记我们的存在,即使我们的文章能够足够好也不行。没有时常关注的眼球,对于一个媒体来说就意味着灾难。
我看得出来,我们的许多记者对于每天原创官方文章并没有足够的兴趣,大家还是乐于深度写作。这无疑是让我欣慰的。但是即使每日汽车评论想法不够充分,但及时的在场和表达总是让自己能够参与到事件的进程中,这对于商业写作来说,应该也是至关重要。
有时候我就想,如果我们不出版纸质杂志,就像很多自媒体干的那样,每天发表几条文章,那该是多么的轻松。但这样的想法也就是一闪念,每日碎片化的文章不是我们的追求。
如果我们是一份报纸,或许就可以这么干,但《汽车商业评论》是一本追求深度的杂志,同时又是一本渴望生动的杂志,这两点决定了我们没有办法短平快。制作一本内容深刻形式精良的杂志太不容易——要经过多道工序,经过多重推敲,它就像一门古老的手艺,远不是网络上那些大路货来得轻而易举。
我知道你可能要说,这又有什么意义呢?越来越多的人似乎不再愿意阅读纸质的读物了,他们希望拿个手机在那里不停地刷,而我们这样的执着就如同现在很多人比喻的那样,是马车与汽车的战争,因为做马车的各种路径依赖,失败也因此是不可避免的。
但我却坚定地不这么认为。我始终认为杂志特别是月刊(看到这里,你们会笑我)是一种特殊的传统媒体,它和报纸不一样,它是书,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它跟广播和电视一样,其内容和形式不会被真正抛弃。杂志主要提供深度阅读,尤其是对于专业类的,它的纸质载体或类似于Kindle版式的载体形式不可或缺。需要说明的是,那些像做报纸那样做的杂志当然不是真正的杂志,它们的关张毫不足惜。何况,中国很多的报纸实际上也不算真正的报纸。
为什么杂志是提供深度阅读?这说来话长,各人可以自我体会。简言之,手机阅读只适合碎片化的不需要动多大脑筋的内容,而且它极易被干扰。所以有人说网上文章超过五六百字,就难以忍受。如果我们从此后就专门阅读这些碎片,我想人类思维的整体性、逻辑的严密性等等一定是要退化的。
曾经有人说,深入思考不必在铺着地毯的豪宅里进行,但是安静、不被打扰总是必要条件。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人已经患上了几分钟不摸手机就有世界离自己而去的恐慌病,患上了这种病的人要让他或她阅读一本杂志等于是一种煎熬,因为他们已经不习惯长时间专注于一件工作,但让他们阅读一本真正的杂志,或许是治疗他们这种病的一剂良药。
你可能会嘲笑我的顽固不化,会认为我们一定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抛弃。我承认“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但还是坚信追求语言之美,追求结构精巧,追求思想深度和追求形式优美的文字不会烟消云散,而且它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阶梯。因为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退化于我们是一种灾难。
当然,我们并非不能顺应潮流,《汽车商业评论》尝试做的官方已经有了相当的影响力,而我们不久将要上线的独特的APP也就是一种移动互联网时代影响中国汽车界的新做法。这就像本期封面故事《为了再见的告别》一文中一位主人翁翟斌所说,“重启,但无需格式化”。
还有,我们这些年一直努力把握时代潮流所举行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今年的主题就是“汽车四化”——智能化、电动化、电商化和共享化,它吸引了汽车业内外广泛的关注,有人称之为汽车互联网大会,现在报名者踊跃,我们非常期待大家能够跨界激起更多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