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四点看法

汽车纵横 / 2019年10月29日 19:40

新闻

编者按:“十三五”期间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是一个超车的机遇期,也是一个转型的阵痛期。政府如何引导和扶持,行业怎样应对,企业怎么突围,这三个问题自成体系却一定相辅相成。

在2016中国汽车论坛上,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了中国汽车产业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创新能力滞后、中国品牌综合竞争力较弱、国际化水平较低,等等。而如何解决,如何有效地去解决,辛国斌提出了四点看法,这四点看法涉及了创新体系、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以及走出去四个方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种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产销增速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位,技术创新有序推进,整车研发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品牌稳步成长,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2015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以及销售市场,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国汽车产业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创新能力仍滞后于产业发展,缺乏关键性技术储备和重大技术突破。中国品牌综合竞争力较弱,国际化水平较低,产品出口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走出去尚处于起步阶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汽车节能领域关键技术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技术有待于突破。汽车与环境、道路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这些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改革创新管理方式,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实现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随着能源、交通、环境方面压力进一步增大,汽车产业转型期和新的发展状态。

2016中国汽车论坛以“创新、绿色、共享,开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新阶段”为主题,很有针对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健全完善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汽车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和关键共性重大技术平台,重点突破一批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和瓶颈技术。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先进有效,统一协调的汽车标准法规体系,推进企业标准体系和标准自主化建设。鼓励企业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升品牌的价值。

第二,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私人消费市场逐步启动,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关键时期。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续航历程。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入开展推广示范,进一步培育壮大市场规模,推动产业发展。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开发,建立方便快捷的充电服务网络,加快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维修保养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以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

第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当前,互联网自动驾驶技术异己分时共享,O2O等商业模式给汽车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与新技术融合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等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加快汽车生产制造向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型转型,支持整车关键零部件、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产业的创新和深度合作。建设汽车和相关行业共享的技术平台,研发平台和测试平台,贯通技术链和创新链。

第四,推动汽车产业走出去。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必须加快转型,加快走出去的关头。我们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立足两个市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提升国际合作能力。加强战略设计,统筹汽车产业走出去规划,树立品牌意识,加快汽车产业走出去能力建设,抓住“一带一路”机遇,逐步开拓国外汽车成熟市场。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法规制定,重点加强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新型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和标准法规协调。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