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不只是汽车的事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 2018年08月24日 18:37

新闻

2009年曾与一位IBM合伙人在饭局上聊起汽车。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电动车真正赢过内燃机车,不是靠它的动力,是靠它的互动”。

看到你们这期的封面故事《现在是车联网+》,首先想起了6年前的那场饭局和谈话。那位先生当时说的“互动”就是互联,他描述的一系列未来场景,就是你们所指的“车联网”+。

黄少堂对车联网架构的描述是我见到过的最深入详细的,由此可见广汽对车联网的研究相当认真。正如文章中所说,互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要和传统产业一起玩,车联网+同样如此,车联网+不只是汽车企业、汽车行业的事,也不只是互联网行业的事。

对车联网+来说,汽车和汽车所属的硬件、软件互联设备只是终端,只是车联网+整个生态中的一环,运营和周边服务未来会在智能车联网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比如未来主流消费方式可能不是买车,而是每月以一定金额购买全套交通出行解决方案,运营商可能提供的是多种交通工具的组合,日常上下班是电动车,周末远游是传统车或燃料电池车,近距离出行可能是自平衡独轮车或自行车……

这有些像小米的发展模式,从手机终端切人,然后以手机为中心扩展周边软硬件设备,现在已经有了智能家电,相信未来智能办公设备甚至传言中的智能汽车业都很有可能。

除了技术发展和城市管理需要,消费方式的转变也会顺应这种变化。汽车刚进人中国人生活的年代,汽车是财富的象征、身份的象征,但随着汽车越来越普及,出行越来越难,汽车作为身份财富象征的功能会越来越弱,出行工具的功能越来越突出,租赁、购买整体交通解决方案都会成为大势所趋。

到那个时候,谁知道汽车公司会不会真成为运营商的代工厂呢?

上海 杨涛

ABR点评

你说的太对了,车联网能够有你这样的读者理解,是这个行业的福分。你说到小米雷军,实际上乐视贾跃亭,他们想干的事情都是一样的,野心很大。还有那些运营专车的主,如滴滴专车、易到用车,都是野心很大很大的。他们要成为汽车的主宰,但是作为汽车的传统部分永远也难以脱离,未来彼此之间如何争斗,好戏还在后头。对了,关于这个,请你关注或参加我们5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它的主题是“汽车四化”,人们会再次热烈地谈论这些话题,并也一定能够产生一些共识。

“中国元素”是个伪命题吗?

犹记得,轩辕奖颁奖仪式上,山田设计咨询公司创始人、前马自达设计师山田敦彦对于老红旗毫不吝啬的赞美之词。

中同元素与中国设计之间并不是等同关系,但在山田眼中,红旗CA770应该是两者最好的融合,我还记得他曾经说,当他见到这款车时,“感到新奇与惊喜”。

而对于中国品牌是否要特别突出中国元素这一问题,作为“门外汉”的我,一直是在文章中的两种观点中摇摆不定的——其一,无需刻意强调,汽车设计无国界;其二,需要单独重视,否则中国汽车设计将不复存在。

但我更为疑惑的概念则是:究竟什么算是中国元素?牵强附会地运用古代文化进行粉饰,显然并非中国元素。

与此同时,汽车设计中体现“中国元素”是否又是个“伪概念”?是否在汽车设计中有“美国元素”,“欧洲元素”,“日本元素”这样的概念?而诸如称德国车“硬朗严谨”,实际上是一种风格,似乎并不能被称为“元素”。

为何中国设计就要有“中国元素”?而又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所谓的“中国元素”买单?

我并不认为这是文字游戏。对于这些概念的厘清,有助于避免陷入误区。

而车企在设计中与其强调中国元素,不如考虑如何让其产品的设计更有区分性。

记得以前拜读过贵刊一篇关于奥迪家族化脸谱设计话题的文章,其中提到,家族化的元素实际上是经过长年累月、多款产品的更迭后稳定下来的。而对于当前还在努力抢占市场,换一拨领导换一个审美口味的自主品牌而言,是“太高”的要求。

诚如山田先生所言,为何轩辕奖设计类奖项空缺,是因为在一款车上“没有看到特别的东西,让一款车获得设计特别奖”。现在自主品牌的设计,的确是显得“沉闷”,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武汉 刘小微

ABR点评

知易行难。你是懂这个道理的。而且你说风格比元素更好,我们也非常同意。因为元素的说法容易让设计师变得机械化,变得呆板,而设计是多么灵动的事情。

我经常想,为什么贾延良和他的那一代人如此厉害,在1958年就设计出红旗CA770那么世界级的轿车,显然跟他们的学养有关系。我们这最近二三十年的人,过得太浮躁了,这是骨子里的浮躁,一个个体的人很难把它洗掉。山田先生的话是对的,我们必须要找到中国元素或者中国风格。现在你看中国品牌的SUV,几乎每一辆背后都有极光的影子。那么,我们是否应认真研究一下,为什么这个影子如此强大?这里面有什么深沉含义?

设计一直会在变,这里我再提一下,5月9日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有一场分论坛谈的是“汽车四化下的设计创新”。汽车因为新能源,因为智能化,因为车联网,因为共享化,正在发生功能上的许多提升,那么设计如何尾随,是一个重大命题。这里是不是也需要中国风格?这个讨论或许有些帮助。

中国制造并非孤立课题

前不久到一个八路军某部队司令部旧址参观,在一张古旧的桌子上看到一盏马灯,灯身玻璃赫然印有“MADE IN GERMANY”字样,同行人皆惊,一时又激起了不少对德国制造的膜拜之情。

“德国人生下来就是为了生产制造机器,法国人生下来以后就是为了爱情,意大利人生下来以后,就是为了唱歌剧,中国人生下来就是为了第二代。”虽然这是一种戏谑的说法,但却在某种程度上从侧面揭示了中国制造为何不如德同制造。

在大多数中同人现在的观念里,工人并不是多么有社会地位的职业。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也处于边缘地位,基本上考不上更好大学的年轻人才会选择上职业技术学校。蓝翔技校,这所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职业技术学校多次成为网络段子的调侃对象,从中也可看出整个社会对技校不无偏见。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