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杰
1950年1月,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莫斯科同前苏联领导人商定,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制造厂。同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敲定了一批苏联援华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汽车厂项目位列其中。建设汽车厂被列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成为新中国156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之一。1950年4月,工科出身又懂外语的郭力,被任命为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的主任,负责“652厂”(“一汽”的代号。当时“652厂”也叫“长春汽车厂”,这两个名字伴随一汽一年多,直到1953年6月毛主席为一汽奠基题词。)等的筹备工作。
那一年,郭力34周岁。
从恢复生产开始
汽车工业筹备组最初在北京灯市口原工程师协会的楼房里办公,只有十几个人,后搬到鼓楼东大街扁担厂乙一号办公,成立了计划处和技术处,继而在南池子成立了汽车实验室。随着业务开展,人员增多,筹备组又搬到了复兴门外,筹建汽车局大楼。
汽车工业筹备组,顾名思义,其任务不仅是要筹建个别的汽车制造厂,而且是要筹划建设成套的汽车工业体系,包括汽车制造厂和各种重要的配套工厂,如仪表、电器、配件、轴承飞轮胎等等。甚至还包括拖拉机、坦克、飞机等等。虽然随着业务的深入开展,飞机、坦克、拖拉机等制造业的筹建工作都陆续转入其他专业部门管理了,但在1950年至1952年期间,这些工业也是在汽车筹备组管辖范围之内的。由此可见汽车筹备组任务的繁重,郭力肩上的担子之重。另外,撇开任务之繁重不说,单是当时国内几乎毫无汽车工业可言的现状足以让人一筹莫展。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只有一些汽车修理作坊和少数汽车配件工厂,没有汽车制造工业。而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全国正处于经济恢复时期,国内原本薄弱的工业基础遭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
鉴于当时的状况和汽车工业筹备的任务,郭力召开了新中国建国后的第一次全国汽车工业会议,讨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问题。会上,郭力酝酿了恢复生产和发展生产的方向,确定了先恢复后建设的方针。不恢复生产,无以维持国计民生的需要;不恢复生产,也没有力量搞大规模建设。从这个角度讲,郭力提出的这一方针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恢复生产从调查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汽车修配工业情况开始。在郭力的主持下,原属重工业部的天津厂和原属交通部的济南厂,以及原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北京厂、武汉厂、南京厂、秦江厂都被划归汽车工业筹备组管理,进行汽车配件生产。
恢复当时国内存在的少数汽车配件厂的生产只是一个开始,汽车工业筹备组的目的当然远远不止于“恢复”二字。郭力出任汽车工业筹备组主任伊始就把注意力放到建设汽车工业的准备工作上。他从征集各方人才、组建队伍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培养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骨干,制定建设方案,率领大家在全国支援下,开辟汽车生产基地,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创建和发展,迈出了最初的几步。
汇人聚才
从筹备组成立开始,郭力就着重抓了征集人才,组建汽车工业建设队伍的工作。
首先,郭力通过上级机关请京、津、沪各市及江苏、河南、湖北、四川等省政府招聘、输送过去曾从事过有关汽车、飞机、坦克制造及修理工作的工程师、专家、教授,以及解放前后回国的有关专业的留学生;还有具有丰富经验的汽车修理工和机器制造技工;同时派人到各高校大学动员应届毕业生成批来参加汽车工业建设。从1950年至1953年筹备组陆续征集各方面人才逾千人:汇聚了一批解放前的老工程技术人才,如胡亮同志、吴敬业等;请到了科学院院士张德庆先生;招聘了一批“海归”,如杨南生、支德瑜、陆孝宽等;而且从上海交大、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招收了大批毕业生,甚至当时大三的同学也招收了不少。这些人经过在职学习和培训,组成了创建汽车工业的技术队伍,后来也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骨干。
除了生产技术方面的人才征集,郭力和孟少农(时任筹备组副主任)等人还通过上级机关,请各省市抽调从县委直到省委书记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支援汽车工业建设。这些同志也有数百人,调来后经过各种渠道培训,组成了汽车行业各级党政领导骨干。
最早的汽车人才队伍建设
抽调人才是第一步,对于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郭力则“因材施教”使用不同的培训方式。
对技术干部的学习,一是抓政治学习,通过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和政治运动实际,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思想,提高政治觉悟;二是学习俄文,结合个人专业做到能阅读俄文专业资料和书籍,并组织翻译急需应用的俄文书籍,如机械百科全书,汽车、拖拉机结构与设计等等;三是在汽车筹备组下设立了汽车训练处和实验室。
对于新来的大学毕业生,不论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训练处都会把他们送到南池子的汽车实验室去学习和实习。理由很简单:汽车,对于中国人,即使是工科人才来说,都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几乎空白的领域。尽管实验室里人声鼎沸,人才济济,但却没有人懂得如何搞汽车。因此在做之前,先要了解和学习。这是郭力一直坚持的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的原则。在汽车实验室,一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老工人带领刚从学校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拆装汽车、测绘零部件,使其熟悉汽车的结构、各部件的性能作用、材料和技术要求。大学生们要花费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学习拆装汽车及发动机,了解汽车结构及性能。此后,训练处再将他们分配到各地的汽车修配厂和机械加工厂实习一年,以接触生产工人和工厂生产工艺实际,增加一些制造工艺知识,同时也为这些工厂恢复生产增加了技术力量。
汽车实验室后来发展成为了汽车拖拉机研究所,以后又派生为汽车研究所及拖拉机研究所,为国内自建的汽车厂设计研制了军用吉普车、轻型载重车、重型载重车、6x6及8x8新式军用越野车、大客车、车用柴油机等等。这些车种和车用柴油机在北京、南京、济南、上海、杭州等地投产,满足了六七十年代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郭力隔三差五经常到培训班了解大学生们的学习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们说:你们这些人很快就会成为汽车工业的专业技术干部和领导干部。生活上,郭力也很关心新来的大学生,特别是南方来北京的人。他见南方来的人穿得单薄不抗冻,就指示训练处为每个人量了尺寸,订制了一套列宁式棉上衣和棉裤,当时约45元。
对于调来的各级党政干部,培养方式是分别送到北京清华大学及大连理工大学为转业干部专门开办的速成班。经过1-2年的学习,使其掌握作为工厂合格的领导必须了解的有关汽车生产的技术知识。或派到国内机械行业任职,使其在工作岗位上边干边学。也有人被分配到汽车厂基建现场,直接在工作中锻炼提高。
经过这样的学习和培训,来自五湖四海、由具有不同经历的各类干部组成的汽车工业建设大军的素质大大提高。
1952年,郭力到一汽担任厂长,就是在这些经各地精心挑选出来支援652厂、又经过认真学习培训的干部中,选拔出了300余名学习和工作表现优良的干部。而在这之后,一汽能够平地起家,完成三年出车的计划,与郭力在筹备组时期着重抓人才建设,造下一支既有生产技能又能管理经营的队伍是密不可分的。
培养汽车工业人才方面,除上述外,郭力考虑到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在筹建652厂的同时,还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在长春筹建了“汽车拖拉机学院”,之后发展成为了吉林工业大学,最后并入吉林大学。此外还建立了“汽车制造学校”、“汽车技工学校”等。
建设一汽的准备
在汽车工业筹备组期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筹建第一汽车制造厂。包括接待苏联派来的援建设计组,进行厂址选择,向苏联专家组提供设计资料,确定建厂规模,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批准,直到1951在长春成立652厂筹备处,这都是郭力同志一件件、一桩桩,亲自筹划安排,和大家一起辛辛苦苦、扎扎实实地进行的。这些工作为后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顺利建设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建大规模生产的现代化汽车厂不是简单地建几座厂房、安装几台设备就可以完成的。必须根据产品的生产纲领(即预定产品的品种及要求年产数量)及产品的结构和技术要求,来确定制造工艺,然后才能确定需要什么设备及需要的数量,之后才能确定所需厂房的结构及面积,以及水、电、热等动力供应设施和原材料及成品库、厂内外物资流动路线及运载工具,以及厂内办公及生活用房等等。这套工作就叫做工厂设计。有了完整的工厂设计,工厂的建设才能实施。
在当时的建厂具体方案尚未拟定,苏方是否提供全套汽车厂设计也尚属未知的情况下,郭力从汽车工业长远发展考虑,先在汽车筹备组下设立了一个工厂设计室,下设工艺、土建、动力、综合等小组,集中了数十名技术干部,分在各组开始工厂设计准备工作。他们边学边干,一面学习俄文、翻译俄文工厂设计手册,一面进行618厂(一个汽车筹备组接管的坦克修理厂)的技术改造设计和752厂(一个虚拟的由苏联进口散装的汽车零部件、自制部分易制部件的汽车总装厂)的设计,作为技术练兵。
1950年底苏联专家来华,带来了苏联汽车工业部建议的援建方案:“一汽”年产4吨载重车3万辆,由苏方承担全部工厂设计,提供成套设备和汽车设计图纸。中央财经委批准了这一方案,以及由苏联专家与中方汽车筹备组人员共同考察选定的厂址——一长春孟家屯西侧大片的开阔地带。于是,建厂的前期准备工作就在长春陆续展开。
汽车筹备组工厂设计室承担了其中的部分技术工作,如组织厂区地形测量、地质勘探、收集进行工厂设计所需的各项经济技术资料提供给苏方作为工厂设计的依据等等。苏方完成各阶段工厂设计后,工厂设计室就组织翻译苏方编制的工厂设计,供上级审批和进行施工准备。工厂设计室还为在长春冬季施工,设计了基建施工所需的供热厂等。工厂设计室后来发展成机械工业部设计总局北京分局,其中一部分迁到长春发展成为现在的第九设计院。这些工厂设计部门为汽车筹备组早期的直属工厂,以后扩建或改建成为各类汽车制造厂或专业配件厂承担工厂设计。
为了让郭力能完全集中精力在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上,1952年4月国家重工业部任命郭力为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