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死亡”:也许并非只是天方夜谭

汽车纵横 / 2020年04月12日 16:11

市场

伊军令

交通“零死亡”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但假如将事情发生的时间节点无限期延长,也许在遥远未来的某一天,“零死亡”不再仅是天方夜谭。

但梦想的实现需要很多条件的满足。

道路交通安全已成为世界性关心的共同话题

自从有了汽车,除了带给人们快捷高效舒适的生活以外,与之相伴的是,交通事故死亡与伤亡人数的触目惊心,以及带来的相应巨大经济损失。一桩桩交通事故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失,也是一个个家庭不幸的开始。它就如同“阿喀琉斯之踵”一样,成为制约汽车发展的软肋。

于是,怎样降低与消灭交通事故也成为世界各国汽车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成为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

其中,联合国道路安全十年行动(Road Safety)希望各国政府能够采取有效的建议,来降低道路安全的事故。当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道:“全世界几十个国家于2011年5月11日开始实施第一个2011-2020年道路安全行动十年全球计划。从新西兰到墨西哥,从俄罗斯联邦到南非,许多国家政府都承诺将采取新的举措以减少其国内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为纪念‘行动十年的启动,一些国家政府将主办各种引人注目的重大活动,并发布有关国家计划,以改善道路安全和对受害者的服务。在行动十年期间,全球计划活动实施顺利,可拯救500万人的生命并预防5000万起重大伤害。”

十年全球计划指出:道路交通伤害是可以预防的。经验表明,资金充裕的领导机构以及订有可衡量目标的国家计划或战略是可持续道路安全应对办法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干预措施包括:在土地使用、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中考虑道路安全因素;设计更安全的道路,并要求对新建项目进行独立的道路安全审计;改进车辆的安全性能;提倡公共交通;由警察并通过采用交通缓解措施有效管理车速;制定和执行关于使用安全带、头盔和儿童约束装置的法律规定;制定和执行驾驶员血液酒精浓度限值规定;以及改善对道路交通碰撞事故受害者的救治。开展宣传教育运动,向公众讲解违规的风险以及相关处罚,也会在协助实施法律措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计划还明确联合国大会在2010年3月通过的A/RES/64/255号决议1中宣布2011-2020年为道路安全行动十年,其目标是通过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各级开展更多活动,稳定并随后降低预计的全球道路交通死亡率。该决议吁请会员国开展道路安全活动,特别是在道路安全管理、道路基础设施、车辆安全、道路使用者行为、道路安全教育和碰撞后救治等领域开展活动。

有些国家甚至向“零死亡”进军

不过降低一定的交通事故死亡伤亡率与“零死亡”相比,可能还是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但有些国家已经更进一步。

就拿近期美国来说,2016年10月5日,美国政府宣布了一个大胆的目标,要在30年内,也即到2046年,把美国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降至零。作为美国交通部下属的部门,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以下简称“NHTSA”)将与其他机构共同推行这一计划。美国交通部将会在未来3年每年拨款100万美元推进该计划。为了降低道路交通事故伤亡率,最终达到“零死亡”的目标,美国政府计划与各大汽车制造商一起,推广各种主、被动安全措施和技术的应用,例如提高安全带的使用率,让自动刹车系统成为标配等。另外包括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碰撞警告系统等。

不过基于美国2015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35,092人,有很多人认为将这一数字降为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根据统计,绝大部分交通事故的根源都在于“人为失误”。也许大家实在难以想象未来我们的交通、汽车如何才能不发生交通事故,因为人类总是有时候难免会心不在焉,会出现差错。

但“办法总比问题多”,由于人为失误在交通事故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发明出来以抵抗人为失误。事实上,很多汽车技术的研发工程师们的想法与做法也很简单直接,针锋相对——为何不“解放”驾驶员的双手和脑子?于是目前不少汽车智能驾驶辅助技术已被广泛应用,我们也已经实现了部分自动驾驶功能。随着这些智能汽车技术的健全,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进步给这项计划带来了新曙光,让大家相信有望实现零事故、零堵塞。NHTSA也寄希望于这一点,既然人为因素在交通事故中占比达到94%,那从理论上讲,将人解放出来无疑可以有效的降低死亡率,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彻底消除这项因素。于是美国这项自信满满的新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正在发展中的自动驾驶汽车行业。

不过虽然,这项新的30年计划或许取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进度,但真正实现零死亡,还是一系统工程。就如美国交通部长安东尼·福克斯(Anthony Foxx)所说,“我们知道,想要实现最高的安全标准,就需要所有人都改变安全思维方式。从驾驶员到业内企业,再到安全组织和政府,各个层面都要全力以赴。”

要知道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美国国土上倡导零死亡愿景。在此之前,旧金山于2014年采纳“零死亡”政策,承诺提高城市交通安全、对公众进行有关交通安全教育,执行交通法律,减少车祸造成的死亡。在两年前的2014年,美国的纽约市也已经抢先一步。根据报道,当时新上任的美国纽约市长白思豪便公布了一项名为“零死亡愿景”的安全计划。纽约警察局、交通局、卫生局和出租车管理局将和市政府共同合作,计划在10年间将纽约市的车祸死亡率降为零。白思豪表示,这个计划将通过各个部门的合作,加装交通摄像头、增加限速区和严格执法,尽一切努力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虽然美国是“零死亡愿景”的忠实践行者,但却不是该计划的“领头兵”,它也是在效仿。“零死亡愿景”计划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瑞典,瑞典当時启动了“Vision Zero”计划,希望找到并消除交通事故的致死原因,实现交通事故零死亡。瑞典的交通系统自1940年代开始强劲发展,1970年代时机动化和交通伤亡呈现平行增长的态势。“当时我们认为更高的机动化必将会导致更多的伤亡。”瑞典交通安全署交通有安全专家曾这样说。但现在看来,这不是必然的。绝大部分交通事故的根源都在于“人为失误”虽然在今天已经像是一条常识,不过这一点在1960年代的研究者看来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人们都会时不时地犯错,在一个非常薄弱的交通系统当中就这样的错误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交通系统来去包容人所犯的错误。”如上安全专家最终如是说。“车祸夺走任何一条人命都不可接受”成为这个人口不多的北欧国家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策略的出发点。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设计和管控措施降低交通事故中的人员伤亡比例,力争在2020年以前,实现道路交通事故零死亡率和零重伤率。为了实现这个愿景,瑞典在事故多发地段安装了大量摄像头,以监控交通流量,并保障处理问题的快速性。此外,瑞典汽车安全技术是瑞典实现“零伤亡愿景”的有力保障,作为“三点式”安全带的诞生地,瑞典人始终致力于通过创新科技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他们还在汽车技术方面进行多项改进,通过开发相关程序与产品,例如自适应巡航、盲区监测预警、车道偏离预警、夜视系统、保护行人的安全气囊以及反向儿童安全座椅等,以实现在驾驶员犯错的情况下,保障其与乘客、行人的安全。目前还正在探索包括“升级酒精锁”在内的一系列产品,主动或被动地提供安全保障。此外,司机安全教育也是瑞典“零伤亡愿景”计划的重要内容。

那么具体成果如何?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2013年,瑞典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264人,创历史新低,平均每十万辆机动车死亡人数仅为6人。而当时的中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2013年中国有超过27万人因交通事故丧生,平均每十万辆机动车死亡201人。至今“零伤亡愿景”计划在瑞典已经执行了超过20年,在瑞典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的同时,交通事故伤亡率却在持续下降,各项数据表明,瑞典正在不断靠近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交通事故“低伤亡率”、行人非机动车“高安全感”都使瑞典在全球享有交通最安全国家的美誉。

“零死亡”也许并非只是天方夜谭

瑞典“零伤亡愿景”计划不错的效果也吸引着多国道路交通管理专家的目光,多个国家和一些城市都采纳了这个项目。在经过多个国家实施后也有显著成效,很多地方的死亡率都有所降低,但遗憾的是,目前看来,包括瑞典,虽不断趋近零死亡,但却没有一个地区真正实现交通事故零死亡。所以,“零死亡”到底是不是梦?

面对疑问,在这件事情上可能还是需要保持乐观,因为虽然现在看来,这确实很遥远,像是遥不可及的梦。但假如将事情发生的时间节点无限期延长,也许在遥远未来的某一天,零死亡不再仅是天方夜谭。当然前提是,梦想的实现需要多方面长期的不懈努力。毕竟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需要时间,各种相应配套设施的完善也需要时间。

2016年11月24日-26日,国内外车辆及道路安全专家共聚一堂,在北京嘉里会议中心召开了2016安行中国领袖峰会,共同就推动中国车辆安全、道路安全、国内外发展分析对比展开探讨。峰会既是汽车安全中国行和联合国道路安全十年行动两项活动全年成果的展示,也是中国汽车行业专业性的安全交流平台,会上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表了对于汽车安全的看法,那就让我们听听行家的观点。

“15年前瑞典政府提出了一个零死亡倡议的计划,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的计划,是说要使道路死亡率降为零,我觉得这个也是可以实现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在这个范围内我们会达成共识,要有安全辅助的系统,同时我们也要有更加安全的道路安全环境,包括更加安全的道路,更加安全的车辆以及更加安全的人。那这个就是这三个最关键的因素,一个是基础设施,一个是车辆,一个是人。如果我们能够拥有五星级的道路设施,五星级的车辆以及五星级的道路使用者,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样零死亡率的目标。”

——全球道路安全组织秘书长David Ward

“作为全球汽车产业和我们每一个在座的汽车人,其实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零伤亡零伤害,要想达到这个伟大的目标,除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之外,能够为全球提供更安全的车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关键,那目前正好有一个车型,有一个未来技术发展的路径可以解决他,那就是我们很火很火的智能网联系统或者是无人驾驶汽车的改变。”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

“人车路构成了交通系统的三要素,城市的交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靠某一个单项政策的实施就可以解决的,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城市交通三要素的关系是互相牵制的。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间段出于什么目的选取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走什么样的路径出行都是三要素关系的结果,那么需从构成交通系统的三大因素,人、车、道路出发,来讨论如何保证三者协同发展,共同探讨在道路安全这条公益道路上如何走的更远。”

——中央电视台资深专业塞车节目主持人朱环

“确实零伤亡应该说是我们全社会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我们汽车行业关心的一个问题,到目前这个阶段应该说与真正的自动驾驶还有一段距离,就像我们David ward秘书长说的,我们可能还需要从这个辅助驾驶,半自动驾驶,再经过一些技术的提升,最终来实现无人的驾驶。所以说我个人的一个预测吧,因为真正实现无人驾驶可能除了汽车技术安全方面技术的提升,还需要整个道路交通系统在智能互联智能网联方面的一些技术的同步提升,以及包括我们公众在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习惯方面的提升培养,应该说在这几个方面同时的去进步提升才有可能最终实现无人驾驶。我预测可能再经过15到20年左右的时间,应该有可能实现局部的这种区域或者是地区的这种自动驾驶技术。在自动驾驶实现之前,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辅助驾驶技术或者是半自动驾驶技术来进一步提升这个交通的安全,降低这个事故。”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生产本部技术部长张卫国

“我们资源研究所从全球的范围内去考察了各个不同的城市,他们的一些道路安全方面一些比较有利的经验,大概就是觉得从道路这个角度可能有好几大因素会影响到这个安全。其中安全有这种街道的尺度,有街道的宽度,然后整个道路的连通性,以及可达性,甚至密度也是其中非常关键的因素。除此之外就是交通整个道路资源的分配,包括公共空間如何来分配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发现其实如果在有效的提高行人和自行车的公共空间的话,可以非常有效的降低车速,同时也可以提高安全性。虽然我们是从路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安全性的提高,但是也是人车路三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可能更多的还会涉及到土地利用公共空间的分配,包括一些城市整体规划,所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一个工作,我们也希望通过提升交通安全能够达到他的一个共生的效益,就是可以提高这个城市的可持续的发展。”

——世界资源研究所王颖

“我们始终首先致力于提供一个安全的产品,来为我们的一个驾驶人保驾护航,让他出入平安。其次就是说我们在提供安全的一个产品的同时,因为在安全的产品上有一些使用的理念,那我们也非常致力于把这种理念给大家宣传出来,比如说安全带的一个正确使用,包括一个安全带的坐姿,包括人的坐姿等,包括气囊的一些使用,比如说在副驾驶的位置上面,气囊展开的位置你不能够放这些东西,如果你放这些东西以后可能会对你造成二次伤害。那比如说很多人即使你买了真皮座椅他也套上一个套,那一套上套这个气囊就没有办法展开。所以说我们也在非常致力于推动这种安全产品的正确使用。我们也非常致力于把安全的理念推广到公众方面,我们一直赞助小学安全体验营,让小学生从小就能够体会到这种安全出行的概念理念。”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研发有限公司质量总监谭春申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