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球汽车业大事件

汽车纵横 / 2020年03月03日 15:03

市场

郑雪芹

岁末年初,再度翻开2017年的日历,全球哪些大事件值得深深回味,哪些事件又将在时间的长河里成为变革的起始点?《汽车纵横》杂志特别盘点2017年全球汽车业十大事件,回望这一年的变化,期许新时代的变革。

多国发布禁售传统燃油车时间表

继挪威和荷兰率先宣布到2035年、德国到2030年禁售传统燃油车之后,2017年7月份,法国和英国也先后宣布到2040年禁止销售传统柴油车和汽油车,随后印度宣布2030年要淘汰全部汽油车和柴油车。同时,我国工信部也在2017年9月份透露已经启动传统燃油车禁售时间表研究。此外,企业方面,奔驰宣布2022年之前全部停产停售传统燃油车,长安和北汽均计划2025年禁售传统燃油车。

纵横点评:欧洲各国之所以纷纷禁售燃油车,既是为了兑现巴黎协定的减排要求,也是为了倒逼传统汽车企业转型。此外,禁售燃油车也将大大促进分布式能源的普及应用,从而有效推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的协同发展。

发达国家率先对

自动驾驶立法

2017年9月,美国众议院审议通过了《自动驾驶法案》,从联邦层面对自动驾驶汽车行业的监管给出了一个指导性的框架。2017年1月,德国议会审议通过了《自动驾驶汽车法》,对自动驾驶汽车的交通参与做出了规范。英国、瑞典、日本也立法允许自动驾驶车辆在道路上行驶,但需以试验为目的。而在地方层面,已有内华达州、佛罗里达州、加利福尼亚州等部分州立法准许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行驶。企业方面,丰田呼吁各国政府可以统一自动驾驶法规及标准,以便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纵横点评: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认为,自动驾驶汽车是交通发展的趋势,应当通过立法予以鼓励。但目前出台的法规相对较为谨慎,普遍仅针对L1至L3等级的车载自动系统辅助性驾驶阶段,且对上道路测试的条件和要求普遍严格,同时要求必须有驾驶人监管,以便在紧急情况下随时切换到人工驾驶模式。

欧盟出台史上最严碳减排目标

2017年11月,欧盟委员会宣布,计划2021~2030年使欧盟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0%。当前的排放法规将于2021年到期,实际上,欧盟2021年排放法规已经是全球最严的了,按照该法规,欧盟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须降至每公里95克;美国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须降至每公里97克;日本到2020年须降至122克,中国为117克。此外,欧盟委员会还为2030年的排放设定了一个中期目标,即到2025年欧盟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21年减少15%,以敦促汽车制造商尽快行动。

欧盟日本自贸协定与

特朗普税改

2017年12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了1.5万亿美元税改法案,这是美国最近30年来最大规模减税行动。根据特朗普的减税方案,公司所得税将从35%下调至20%,税改还鼓励美国公司把海外利润带回美国。

同月,日本与欧盟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长达四年的谈判,在相互撤销或下调进口商品关税以及知识产权规则等大部分领域达成了协议。在协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欧盟将取消对日本进口汽车所征收的10%的关税和对汽车零部件征收的3%的关税。这项协定达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开放经济区域。

纵横点评:欧盟和美国在税收方面相互较劲,但显然欧盟在下一般更大的棋,就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再提出要修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欧盟已于2017年7月宣布,同意与加拿大实施双边自贸协定(CETA),免除彼此之间98%的关税。此外,欧盟也表达了与墨西哥和南美共同市场(含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制定自由贸易协定的意愿。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欧洲汽车市场将会全面开放。

“高田气囊门”

引发全球大规模召回

截止本刊发稿时,由“高田气囊门”引发的召回事件仍在持续,预计召回至少要持续到2019年。由于高田气囊气体发生器破裂问题,全球多家车企配备这种安全气囊的车型纷纷实施召回,已经或者预计2019年在全球召回的车辆共计约1.25亿辆,其中美国就有超过4600万辆车需要召回,中国涉及车辆已超过2000万辆。“高田气囊事件”被称为汽车史上最大的召回案。

纵横点评:2017年6月,日本高田公司由于气囊问题所带来的数十亿美元负债而宣布破产。但高田气囊对汽车行业造成的影响却仍在继续。安全气囊作为汽车制造的关键零部件之一,牵涉了下游整个汽车制造链条。与高田合作的车企众多,因此气囊安全隐患造成的影响非常广泛。美国成立的审查小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其产品存在缺陷,而高田方面的高层管理者却一直在错报,甚至篡改某些安全气囊测试数据的证据。一家业界如此知名的日本企业,却犯了不应该的错误,有悖于我们对日本“匠人精神”和诚信的认知。

日本制造业造假事件波及广泛

2017年10月,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承认旗下的四家日本工厂所交付的铝、铜产品均存在篡改材料数据等作假行为。同时,神钢承认,从10年前就已开始伪造数据。神钢造假风波引发了连锁反应,影响多家汽车制造商,通用、福特、丰田、马自达、铃木、日产、 本田、斯巴鲁、特斯拉、戴姆勒、现代、劳斯莱斯和标致-雪铁龙等30多家知名大企业也均在受影响名单之列。无独有偶,日产汽车、三菱材料、日本东丽等产品也相继被曝“造假丑闻”。

纵横点评:日本企业的一系列造假丑闻使该国的制造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制造商在成本压力加大、标准执行力度大、竞争加剧等问题上苦苦挣扎。日益加剧的全球竞争迫使日本制造商削减成本,以提高效率,同时实现通常难以实现的生产配额。除此之外,日本經济在数十年的疲软增长中遭受重创,人口萎缩,与亚洲邻国中国、韩国以及一些其他新兴国家日益激烈的竞争,使日本经济陷入困境。endprint

多车企跨界联盟大势所趋

车企联盟年年有,今年联盟特别多。2017年车企之间的“合纵联横”出现了多品牌化的趋势:11月宝马、戴姆勒、沃尔沃等10大品牌联合开展了一项名为“驱动可持续性”的举措,旨在减少汽车制造过程中对原材料的消耗;同月,丰田、日产、本田等11家公司达成协议并签订合同,加快氢燃料电池车加氢站的布局工作;宝马、戴姆勒、福特、大众等四大车企联合壳牌部署快速充电站……

纵横点评:战略联盟已成为企业最广泛使用的战略之一,它可以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共享资源、获取知识、进入新市场。而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深入发展,跨界联盟、技术联盟等日渐普遍,以联盟之力进行优势互补、降低研发成本不失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跨国车企明确电动化目标

2017年12月18日,丰田公布了其在2020-2030年之间的电动汽车计划,2025年将在全球范围内推出10多款电动汽车,2030年电气化车型销量达到550万辆。此前,众多跨国车企都推出了自身的电气化战略部署方案:如大众汽車计划在2025年由集团旗下各品牌推出80余款全新电动车型;宝马计划2018年电动化销量提高50%,到2025年推出25款电动车型;通用汽车提出到2020年将推出至少10款新能源车型;沃尔沃则规划2019年全系车型普及电气化,并计划2025年售出100万辆新能源汽车。

零部件巨头

“去传统化”

美国最大的零部件公司德尔福在2017年5月3日宣布,全面分拆旗下的动力总成部分,原有的公司将专注于电子电气业务,尤其是自动驾驶、智能技术、安全技术等等。全球最大的零部件公司博世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布将旗下用于燃油车的启动机、发动机业务出让。而德国著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马勒早在2017年1月就出售了旗下发动机零部件公司。同时,大陆、采埃孚等都在忙于分拆出售未来前景不佳的传统业务,转而聚焦于富有高利润和高增长前景的领域。

纵横点评:在全球汽车工业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不可逆转的形势下,零部件巨头意识到传统业务已经不再属于企业“未来战略”的重点范畴了,因此须尽快剥离,并转向新兴领域。汽车电动智能化对零部件产业带来的变革,不仅是三大电核心零部件产业的崛起,甚至对如制动系统、传动系统、转向系统、车身材料、座椅等等传统零部件产品同样有了新技术要求,产品升级换代也势在必行。

日韩寄望氢能源

弯道超车

自福岛事件以来,日本便将支持氢能作为一种终结国家能源安全危机的方法,首相安倍晋三正在大力推行自己的愿景,即车辆、房屋以及发电站使用氢能以弥补核电的减少。按照规划,在2030年日本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会占据整个市场销量的50%-70%,日系车企在政府的要求下,自然会大力研发以氢能为主要动力源的燃料电池汽车。在韩国,氢能燃料电池也持续获得了政府的支持。

纵横点评:作为全球公认最清洁的能源,氢能拥有无污染、无噪声、高效率等特点,日本将氢能产业确定为国家未来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正因如此,日本在大规模高效制氢、家用燃料电池发电等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从日系车企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进程上看,不管是丰田Mirai还是本田CLARITY,都已具备了上路的条件。同时,韩国现代也推出了市场化的燃料电池汽车产品。endprint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