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潮背后的中国机会

家用汽车 / 2019年09月21日 11:11

市场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股官方降价风潮在上海车展前期搅动了风云涌动的中国汽车市场。喧嚣的降价之声开始于老牌的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和11年之前相似,一批合资企业长安福特、北京现代、一汽-大众等紧随其后,官方大幅度下调旗下产品价格。

有人开始担心了。

非常具有魔性与鼓动性的言论,在十年之后的今天再次被翻了出来:这种降价行为,将会直接导致合资企业对中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挤压,这是对中国自主品牌非常重要的挑战,应对不好,将有一批自主品牌企业被淘汰。总之在合资企业降价之后,自主品牌要倒霉了,然后摆事实,讲道理,用数据、营销、品牌、消费者心理等模型进行分析,头头是道,娓娓道来。

我们不得不承认,十年前的观点,在遇到相似降价大潮的十年之后,仍然有一定的道理,仍然有一席之地。但这道理在我们看来,是过时的了,是片面的了,也是老生常谈了。

历经十年的发展,中国众多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已经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逐步找准了自身的定位,完善了产品体系和构架,掌握了一部分核心技术,洞悉了“造车”的先进思想精髓,学习了产品规划本领,开始运用先进的营销理念进行品牌推广和销售,尽管在总体的发展大势中,中国的民族汽车企业还没有实现科技、品质、管理、研发等核心环节的全面赶超,但通过十年期间的实践与发展,以及与众多合资公司在一些细分市场的正面交锋中,中国的民族汽车企业正变得自信、强大并且逐渐形成了企业独特的气质与精神。

在这十年间,还有一些自主汽车企业遭遇发展困境、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但都是通过坚持与努力度过寒冬,迎来企业发展的新机会,实现了转型与蜕变。

因此,在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认为,不论众多合资企业是出于哪些目的进行降价,对于更多优秀的自主品牌企业都形成不了太大的冲击,相反是一个非常利好的发展机会。

降价是一把双刃剑,这个道理不必赘述。整车企业不会轻易官方下调产品价格,除非遇到了问题。就201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看,企业遇到的情况应大抵相似,即整车企业的产量与销量之间的平衡出现了问题。可以想象,经销商一边因压库而苦不堪言,一边是厂家与经销商的促销花样开始黔驴技穷,可是仍然无法实现突破和销售目标,无法实现同比增长。竞争日趋激烈和充分,销量任务又是如此的生硬与冰冷,那企业的营销和销售负责人会认为,“我们的品牌价值这么高,降低了官方价格,消费者一定买账。”在这个美丽而虚幻的信息泡沫之中,降价的确是个不错的战略选择。

近几年,我们进行了“中国城市教师汽车消费调查”、“中国医护工作者汽车消费调查”、“毕业季90后人群汽车消费调查”等一线的调查和走访,我们发现这样一种趋势,消费者对于汽车价格的敏感程度指数在逐步下降,并且因汽车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和制度完善,而在2015年初降至冰点。有意思的是,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品牌所富含的品牌精神和内涵而逐步重视,并且对汽车品牌的认知诉求以及个性化描述需求在逐渐上升。这些现象的出现对于言必称销量的企业高管以及制定官方降价的营销决策者是具有讽刺意味的。

此外,双刃剑的另一面会给汽车用户带来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的负面效应,这种破坏力在看重口碑的中国消费者面前会被放大数十倍。这样的现象绝不是偶然,这是近年来,在被“销量”一叶障目的病态营销时尚背后,在回避了产能严重过剩的危机背后,各个企业营销老总的现实悲哀。

这是最好的时代。在我们看来,在未来的十年里,将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展现成为世界级企业的实力。这种崛起是时代的使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相对于跨国公司,中国企业了解他们了解的中国,更了解他们不了解的中国,中国企业可以更准确地懂得中国消费者想要什么,如何被打动。在“耐住寂寞二十年”的造车箴言被请下神坛的2015年,我们寄语更多的中国自主品牌,按照自身企业发展的步骤,以泰然自若的心态,面对这样一轮降价大潮。潮水褪去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了解到,中国民族汽车企业正在走向成熟,他们的产品品质与科技含量完全值得信赖。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的自豪感与个性化诠释,会让自主品牌企业在这一轮降价大潮之中,在不久的将来,有意外的收获。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