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销商集团化管理更失败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 2022年04月26日 20:20

车讯

吴冠锦

经销商集团化,对于这个行业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概念了。随着行业规模不断扩张,以4S店为主要商业模式的汽车经销商集团发展起来。随着市场的起起落落,几轮兼并重组下来,4S店的集中度不断提高,全国最大的经销商集团4S店数量已逼近1000家,而且还有持续扩张之势。

主流观点认为,集团管理下的4S店,普遍比单一4S店管理更加规范,经营绩效也更加出色。理由很充分:集团管理必然带来更加正规的制度管理,管理者也更加职业化。少些人治,多些法治,这样的管理方式必然带来更好的结果。

然而,真实的情况往往并非如此。笔者由于工作性质原因,接觸了大大小小的集团几十个,中肯的评价是:经营管理最出色的店一定不是这些集团的,经营管理最差的店反倒和这些集团脱不了干系。

最焦虑的往往不是单店投资人,而是那些4S店数量在10家店以上、20家店以下的中小规模经销商集团的投资人。为什么是这样呢?

在笔者看来,与其他经销商相比,这些老板面临着最严重的资金压力和管控压力,这些集团的经营风险是最高的。除了个别“小而美”的集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经销商集团化基本上是普遍失败的。

站在笔者的角度,评价一个集团的管理是否失败只有两个维度:

第一,集团旗下的4S店并没有因为集团的领导而在经营上表现得更加优秀。

第二,在集团领导下,这些4S店并没有实现有效的管控,经营管理漏洞仍然普遍存在,甚至更加严重。

为什么经销商集团化管理的效果普遍不佳?如果仅仅是个案,我们当然可以就事论事,但如果是行业普遍问题,我们就需要探讨一下深层次的原因了。

首先,作为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4S店缺乏深层次的模式理论,是造成集团化管理普遍失败的基本原因。

作为汽车流通的主要商业模式,4S店从诞生至今,已经有接近二十年的历史了。尽管仍旧在发展,但4S店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大,估计,全国发展到3万家左右是未来比较合理的数字。但与市场成熟相对应的是,我们对于4S店商业模式的本质严重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探讨。

由于缺少必要的理论,全行业的从业者管理水平仍然在“经验主义”和“营销技巧”这样的低层次徘徊。由于没有基础理论,单店的管理体系建设就无章可循,自然就难以达到“模式化”管理的高度。

而单店管理模式化是经销商集团化管理的基础,没有把单店模式化作为建设目标,集团化也就没有清晰的方向,整体效果不佳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次,作为4S店的上层建筑,集团总部缺乏清晰的定位,无法正确回答集团和单店的关系,是行业的突出问题。

由于单店难以达到模式化管理的高度,集团对店的认知就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进而难以客观预测经营业绩,这样预算目标就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对人的工作表现自然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由于单店无法达到模式化管理的高度,集团即使主观想对单店有所帮助也难以下手,或者强行下手而很难取得应有效果。在这样的局面下,所谓集团化管理就表现为“集团人员在抱怨辖下4S店不配合,辖下4S店人员说集团不懂瞎折腾”的现象。

对于这样一个“没根据乱下目标,不专业没有帮助,想管理又控制不住”的集团,是很难在下属4S店建立有效的威信,管理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再次,没有真正的集团化管理人才,无法推动集团向模式化、正规化、数字化、IT化的方向发展,是集团化管理的现实突出问题。

行业普遍存在一个误区:一个出色的4S店总经理,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集团运营者。实践证明,往往这种人事安排,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呢?

答案还是要从单店和集团化所需要的不同管理风格寻找,即“人治”和“法治”。对于一个4S店而言,它需要的是一个“聪明的战术高手”,当下属来寻求支持时,它需要总经理“拍脑门决策”。在笔者的经历里,认识很多这样出色的4S店总经理。

然而,集团化管理需要综合考量、全面布局,它需要的是一个具有全局观、拥有体系化建设能力的高手。而在笔者的见闻里,拥有这种特质的4S店总经理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把一个优秀的4S店总经理硬性提拔到集团,往往收到的是事与愿违的效果。

当互联网带来的“颠覆”思潮造成行业恐慌消退以后,当经销商集团又重新回到正常经营思路的当下,“单店模式化”和“科学集团化”作为汽车经销商绕不开的两大命题,还需早日正视,认真回答为上啊!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