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汽车纵横 / 2020年03月24日 22:22

车讯

石耀东

前段时间讨论比较多的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客车出现的骗补,引起我们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和政府政策的深度反思。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这是我们对产业发展的一种理念。我们现在谈的比较多促进好的产业生态,我们需要什么样好的产业生态,这些产业生态是什么样的构成要素,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从构成产业生态不同的纬度看能不能找到保持新能源汽车实现发展的道路。

今天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层面的思考跟大家进行交流,我大概讲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简要分析一下新能源汽车从去年以来出现井喷式增长的主要原因。第二,从骗补事件出发来反思一下产业政策转型的必要性。第三,从产业生态角度来分析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包括政策思考。

井喷式增长的原因

去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很好,特别是纯电动汽车,我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今年上半年增长幅度又达到了110%这样一个高速增长的状态,那么到年底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去年基础上再实现翻番?大家都在期待第四季度最后的冲刺。现在看中国的确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特别是国内自主品牌,包括所谓的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在内,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场占有率达到95%,其中比亚迪占据国内30%的市场。除了传统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之外,还有一些新兴企业,特别是我们大家更熟悉的一些企业,也进入到新能源汽车的领域,有的原来做零部件的,有的原来做互联网的企业,有的没有制造业基础的也纷纷进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里面来,整个行业呈现蓬勃发展的状态。我们还有一些电动轿车、大客车在欧美国家落地,这都是非常好的发展态势。

前段时间大家可能也关注到有一条信息,德国的参议院通过一条决议,他们考虑在2030年以后限制内燃机汽车的销售。大家知道德国是传统世界汽车强国,那么从它们的角度来说,作为汽车强国,2030年要禁止内燃机销售,出路在哪里?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这条路怎么走?除了我们在关注,这还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最近这几年,在政策的驱动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呈现井喷式增长。对于增长的原因,我们梳理了几个方面:一个国家的战略引领,从2010年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决定,到2012年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中国制造2025年的新兴汽车十大重点领域,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包括产业创新和示范基金,加大对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持,组建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联盟,鼓励多元化商业模式的创新,对节能新能源汽车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政策特别在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实施了补贴的政策,并且补贴的标准也逐年提高,地方政府也积极鼓励向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提供补贴。二是基础设施网络在不断完善,行业的准入管理也在不断加强完善,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和产品准入规定,最新的规定马上实施,包括对新能源汽车车辆的购置税和商务车辆的车船税减免政策和公务车实施的政府采购,通过行政干预打破地方的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加国际标准的话语权,提高整个检测的能力建设。当然还有另外一方面的作用,国内一些大城市最近三五年在继上海、北京之后掀起对本地燃油车限购限行,大体上通过摇号、竞价、限行等等措施对传统的燃油车进行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新能源车的购买,特别北京、上海、杭州这样的大城市。

从骗补现象谈政策转型的必要

井喷式增长的背后,我们也面临着很多隐忧。第一,技术还有待于突破,动力电池的技术、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问题,还有电池组技术、电池管理系统、整车的系统集成等等,这些方面还要向传统能源车技术成熟度靠近;第二,充电难的问题,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第三,新能源汽车成本居高不下也是问题,消费者在选购的时候也是难以下决心来购买价格很高昂的新能源汽车;第四,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消费者的认知、消费者的认同有一个发展过程;第五,新能源市场还不太完善,市场分割仍然存在,除了一二线大城市以外,国内的城市或者二三线市场新能源汽车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对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如果刨除掉对财政补贴的依赖因素之外,新能源汽车能否进入到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大家也比较担心。

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说,可能需要再深入思考一下以下一些问题。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当中,整个国家的产业政策体系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过去的汽车产业政策聚焦在燃料汽车,在纳入节能新能源汽车之后,未来汽车产业政策是不是应该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比如怎么从过去限制性的行动手段为主的政策体系有序地、有效地相继进入约束并存等社会性政策新的政策体系。

新兴的产业在它的发展初期面临门槛也好,面临产品不足、市场不完善也好,所以成本比较高。通过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企业就能够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降低成本,跨过所谓的门槛,进入到规模经济。但是从现在来说,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我认为可以变化一下角度。如果一些新兴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需要的一些要素,特别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也好、技术也好、人才也好,从哪里来?过去可能更多的是转向寻求政府的帮助,但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幼稚的产业发展缺乏资金,而社会上的风险基金愿意投资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什么不能把这些风险投资引入到新能源汽车市场领域来,把资本市场打通呢?风险资本发挥的效益一样很大。

从骗补事件本身如果再往更深的层次来联想的话,我们可能还会考虑到政府跟市场的边界最原始的一些问题,也是大家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特别对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要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这还是非常主要的,因为如果界定不清楚的话,我想对于政府的角色可能就会存在所谓越位、缺位的问题,可能还存在市场的发育人为地阻断。

从生态学角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还要解决知识、信息不充分的问题。我不知道旁边很近的地方是不是有一个充电装,可能没在马路边可能在社区里面,那个充电桩是不是被使用的状态,如果被使用,下一个时间段什么时候使用?在电价比较低谷电的时候充电,包括充电设施的密度、使用的效率等等这些信息从何而来从何得知,怎么利用好这些信息?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平台解决信息不充分,还要打破生产要素的流动当中的制度性的障碍,还要推动创新的价值链供应链的创新重组,包括价值的重组,包括供应链的重组也好。大家在各自领域里面有各自的目标不同的利益诉求。总之,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诉求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包括怎么打通资本市场,引入风险投资,怎么能够形成协同创新的网络,从价值链向价值网络转移,形成网状的结构。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理解,我想未来要实现节能新能源汽车可持续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要塑造良好的汽车产业生态。当然这个汽车产业生态借助生态学的概念,就是解决生物的群落跟外部生物体能量信息的交换,从而达到相对动态平衡的共同体。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说,我们希望解决在市场主体当中的生态环境,有合格的生态,有理性的消费者,有高效率的服务者,相互之间良性互动,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包括硬件方面、软件的建设。

在市场主体之间实现生物学里面的生物群落、生物体和外部环境之间所谓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个过程现在我们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来实现,这样一个新的产业生态系统我想是我们未来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时候会立足的出发点。在塑造这个新的生态体系过程中有几方面的工作我们可以多措共举来并行推进,前面提到需要补短板,找到我们现在存在哪些短板,充电设施运营模式问题,产品可靠性问题,提高服务质量,等等。

另外,还有一个思考的角度是从全生命周期在价值链的延伸过程当中去挖掘,如果单纯从单个消费者来说,购买车辆时自己购买自己使用,在这个过程中面临很高昂的成本压力,比如车补贴到9万元、10万元,考虑到未来的两到三年之内补贴的资金退补,消费者个人支付的成本可能会越来越高,那怎么解决所谓成本压力问题?从一个重要的角度把新能源汽车的价值链进行延伸,创造衍生出一些新的使用价值,提高它的使用效率。那么本身购车成本在价值链全链条过程当中它的比例就会下降,成本压力得到缓解。

还有促进制度创新,让企业创新者在清晰可预见的制度框架内进行独立决策和创新,来避免出现骗补事件、投机行为、铤而走险的风险。还有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促进企业的新陈代谢,打通所谓要素市场的流动资源重组的制度障碍,连接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开放多元的公共平台,完善市场监管的体系,同时还要能够将智能制造、智能网联、分享经济新能源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商业模式能够与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有机融合。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