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财政部曝光新能源汽车骗补五大典型案例近4个月后,另一只靴子终于落地。
2016年12月20日晚,工信部向此前曝光的五家新能源汽车骗补企业发布了四张处罚行政书,包括河南少林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要求停止生产与销售问题车型,暂停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申报资质,并在六个月内完成整改。
而对于骗补情节最为严重的苏州吉姆西,工信部则给予“取消整车生产资质”的处罚,这是国家自实施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制度以来首家被取消生产资质的企业。据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按照法定程序,需听证后再对吉姆西下达正式的处罚决定书。工信部在公布处罚决定的同时,还就规范新能源汽车补贴提出下一步举措。目前,四部委提出了调整新能源补贴政策方案:在保持2016年~2020年补贴总体稳定前提下,调整客车与专用车补贴方法,防止地方补贴过高;改进补贴拨付方式,补贴由事前拨付改为事后清算;提高推荐目录车型要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去年12月30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与2015年的旧规相比,此次新政的变化主要包括提高补贴准入门槛,设置地方补贴上限并下调客车补贴额度,以及改进补贴拨付方式并建立惩罚机制。新政从201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动态目录、细化指标、以及惩罚制度的建立,整个行业“骗补”的现象将进一步得到控制。红利政策是为了推动产业发展初期发展,但这种刺激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并不具备可持续性,企业也容易患上政策依赖症,产业形成市场化则必须从由扶持性政策走向由市場之手调整。在业界看来,主管部门通过提高门槛、奖惩并行,倒逼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更有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