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解读电动汽车发展新阶段的焦点问题

汽车纵横 / 2019年10月23日 21:16

车讯

【编者按】“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占比应该达到40%以上,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挑战是新的机遇,新的机遇要求我们不断地破除未知的障碍。”近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2017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城市及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在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新的发展阶段对现行推广应用中的体制、机制提出变革要求,轻量化、智能化等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逐步应用也对产品制造及安全运行带来挑战,他特别强调了汽车共享、电池及生产材料回收利用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全面实现节能减排的重大作用,并对进一步推广电动汽车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

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规划的基础之上,2016年汽车行业正式对外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图”。按照这个技术路线图的目标,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占比应该达到40%以上,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挑战是新的机遇,新的机遇要求我们不断地破除未知的障碍。

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取得的成绩?

交通领域的低碳化在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各国达成的共识。通过各种交流我深深地感受到,多年来加利福尼亚州在电动汽车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01年,作为中国第一个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首席科学家,我当时规划了中国电动汽车的研发蓝图,借鉴了加州的不少好经验。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之后,我们的车队(由20多辆燃料电池汽车组成)到加州运行了半年,也看到了加州在产业发展和制度创新上做出的努力。

国内的第一个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区选在上海,当时的国际能源所为电动汽车示范包括技术创新、示范运行和制度创新给予了大力支持。如今,全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共同讨论电动汽车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新方向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去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在全球的占比达到50%。

在整车技术方面,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取得了重大进展,纯电动主流车型的续航里程达到250公里以上。尽管国家给予了财政补贴,但是补贴之后的成本和销售价格在不断下降,一体化、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等技术都被逐步应用到产品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保证了具有五十公里以上的纯电动、零排放的续驶里程,这种车型就可以在城市运行中实现零排放。一系列的新能源汽车产品都满足了我们国家对汽车在道路行驶当中的各种规范、标准和要求,受到普通消费者和集团类用户的高度欢迎。

在关键零部件方面,动力电池产业化快速发展。比较而言,自2010年国家牵头大规模发展电动汽车以来,如果按照四年的间隔计算,国内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基本上可以实现提高一倍,成本降低50%左右。现在的电动汽车正逐步向我们理想的、将来完全能够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发展,我们的政策也由此不断改变。

目前电池的能量密度、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等各项技术性能都有长足的进步,也为电动汽车以后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如何在车辆上平衡燃料电池与其他电池的应用?

关于新能源汽车上的燃料电池和电池驱动,其实我们规划之初是把二者放在一起的,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燃料电池汽车都是用电来驱动、达到零排放的汽车。简而言之,在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上搭载了燃料电池,那就是燃料电池汽车。如果以后燃料电池汽车竞争力提升,氢气价格下降,就可以把燃料电池做得更大一点。如果其他电池现在有优势,我们就把它们做得大一点。在保证零排放和驱动都能够达到要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二者放在一起推动,为未来交通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推动电动汽车更快实现产业化。

如何解决推广中的体制和机制障碍?

推動电动汽车更快产业化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例如,示范运用推广环节十分重要,2010年我们明确了鼓励私人购买电动汽车的相关支持政策,实际上就是为了走出第一步,看看政策上有什么障碍。我们和美国能源部一起在清洁能源部长会议的框架之下共同发起了推广电动汽车的倡议,共同把上海确定为电动汽车的国际示范城市,把嘉定区作为电动汽车的国际示范区。这是我们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的示范之后在中国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重大示范行动,也是国际上示范推动电动汽车的重大交流与国际合作。

六年多来,上海的电动汽车已经突破了十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城市,而嘉定的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也从示范进入推广应用的2.0时代。最为典型的就是当地实际投入运营的共享电动汽车数量规模达到了国际第一,在嘉定区的上海汽车城,可以拿着自己的手机寻找一个最近的电动汽车,也可以用手机解锁,可以开着车在任何一个地方把它停下来,让下一位客户使用,这是我们在推动示范应用电动汽车时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如何应对交通拥堵的挑战?

电动汽车不光要解决能源的问题、环境的问题、噪声的问题,还要解决城市拥堵的问题。过多的私人汽车造成了交通的拥堵,如果我们能够把共享的理念推广下去、应用下去,这将是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规划的基础之上,2016年汽车行业正式对外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按路线图的目标,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占比应该达到40%以上,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挑战是新的机遇,新的机遇要求我们不断地破除未知的障碍。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们长期不可动摇的目标,因为城市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需要它为清洁空气做出贡献。目前国内过多依靠传统能源,大量的太阳能、风能被闲置,我们必须把它处置、应用、吸收,所以智能电网应该与此同时发展。

要最终解决城市交通堵塞的问题,发展共享式的新能源汽车能够为此做出贡献。要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问题,可能首当其冲就是政策问题,也是现在体制、机制上碰到的障碍。中央已经明确了长期创新发展的规划,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也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特别是得到了一些先行城市的大力支持,比如上海和北京作为全国要建设的科技创新中心,在这方面就做出了表率。有了这些先决条件,我们可以共同克服未来的制度性障碍。

如何解决充电设施难题?

我们还要破除在推广电动汽车过程中所遇到的基础设施方面的障碍,比如充电桩安装难是阻碍现在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问题。很多客户在开电动汽车时首先想到续驶里程是多少,实际上这是一种担忧,并不是事实,潜意识就是找一个充电桩难不难。各方都认为,其实充电桩不是难题,但是充电桩安装在哪里,能不能为大家所用,这既是我们要破除的技术障碍,又是要破除的观念障碍。

如果我们中国的每一个充电桩都可以为大家共享共用,这里需要解决技术上的支付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有积极性,都能够把公共充电桩当做自己的充电桩保护起来。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加氢站的建设也需要我们现在规划起来。汽车是人们生活当中的一个伙伴,必须和人们在生活当中建立感情。开上了电动汽车的人会爱上电动汽车,而没开上的人总觉得心里有点障碍。我们要更多地破除这种障碍,就要为他们解决充电桩、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如何解决安全运行问题?

我们要特别注意电动汽车安全运行问题,因为大家都会把眼光集中在新生事物上,所以对于电动汽车,无论是它本身的安全还是驾驶安全,包括今后长久应用磨损的安全,我们都必须充分地考虑到。一个电池将来用八到十年,把它拆下来以后作为储能设备还可以再用八到十年,寿命就延长了,延长的寿命也应该让现有的电动汽车拥有者共享,电动汽车将来不仅价格会下降,运行比较便宜,即使是转换的时候也能共享,这是一种更好的展示。

但是安全问题还要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我们正在逐渐将自动驾驶技术融入电动汽车这个重大专项、融入未来的电动汽车产品当中。首先就是要实现网联,让电动汽车和网络连接起来,我们要让每一个人坐在家里就能够知道哪一块电池温度过高了,哪一个部件可能会产生问题,及时把它送去维护保养,这样我们的电动汽车就会比传统汽车更加安全、更加耐用,成本也会更低。

我可以断言,未来我们所憧憬的自动驾驶汽车也必然会在电动汽车上实现,因为它所需的敏捷反应、快速驾驶等要求都可以在电动汽车上得到满足,这是最好的载体。

如何使电动汽车减排效应最大化?

我们还要关注减排的效应,电动汽车的零排放主要是指它在运行过程中的零排放,今后我们能不能使它的能量来源也更多地实现零排放?我们在上海的示范站已经开始用太阳能分布式能源为电动汽车充电,将来我们国家的智能电网建设起来,就可以把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发的电充到电动汽车上。这几年来,一百多万辆电动汽车运行消耗的电量只不过是我们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2%左右,所以还有很大的空间。

今后我们还要考虑电动汽车制造过程中的高效益,因为电动汽车在制造工艺方面创造了很多好的应用场景。我曾有机会参观了宝马电动汽车i3的生产车间,整个制造车间仅仅是传统汽车的四分之一,仅在制造过程当中的节能效果就很可观。在使用各种汽车的材料时,包括装饰材料、电机材料等,都要考虑可回收、可再利用,这样节能减排效果会更好。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共享经济,讓人们在使用车辆的时候及时获得车,让车辆在闲置的时候能够被其他人使用,这种共享经济也是提高减排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还要做好全面回收利用,即今后的电动汽车不能像传统汽车那样在使用过程中有排放,生命周期结束了还在排放。所有的材料在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它的回收流程,比如让动力电池在车上用八年后还可以在充电站上用八年,然后再百分之百地回收等,这些技术都是我们面对未来需要解决的。到2030年,如果我们按照2025的规划目标实现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产销量的40%,我们应该能够达到高效率、低排放、全回收、更绿色的目标。

在改善全球环境和应对能源危机的道路上,交通领域仍然面临着艰苦的挑战。我们希望能够深入合作,努力推动协同创新,这是我们共同的选择。我们都主动拿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比如清洁能源部长会议的创新使命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我们共同的努力。希望将来上海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城市的示范区域能够与更多的城市建立更好的合作方式,共同合力推动电动汽车发展、推动全社会绿色发展,共同引领交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