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摩洛哥试驾Macan,无论是车还是风土人情,一切都令人激动,去之前甚至还下载了电影《卡萨布兰卡》,期待对这个有着好听名字的城市多些了解。但到了那里才知道,电影没错,我错了,因为我笨到拿电影去跟现实对版。
电影描述的摩洛哥是二战时期殖民背景下的故事,而现在的摩洛哥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多党制国家,当地人,尤其是年轻人,既对这个电影不熟悉,也对那段主角全是欧美人的浪漫故事不感兴趣,摩洛哥人认为那是好莱坞瞎编的。能理解,好比现在在上海问年轻人当年租界的事情,回答当然是不知道,实在也不想知道。
走马观花的几天,无从深入当地的生活,熠熠生辉的阿特拉斯山晃到了我,余光只够观察当地人的出行方式,以及他们的交通工具。我真的没有半点轻视,回想我国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城市乡村跟这里互相穿越:从驴、驴车、自行车、摩托车,到各种老旧轿车、卡车,乃至高档车。品牌混杂,档次参差,摩洛哥还真有中国品牌汽车,像熊猫什么的,一点儿也不显寒碜。
城乡差别在摩洛哥也明显存在,导游说像在卡萨布兰卡这样的大城市白领们的收入也跟中国差不多,可我怎么就不太相信,北京的年轻白领出入动辄ABB,卡萨布兰卡街上很少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精英人群。网上查了下,摩洛哥现在人均GDP确实只有中国的1/3。
但是,摩洛哥人对宗教的虔诚令人肃然起敬,人人脸上洋溢着平和快乐的光彩,在大巴扎上跟热情的店主交谈,他特别骄傲地说请相信,在非洲我们的商品一定是手工制作的,我相信,于是就用比国内手工便宜很多的价格买下了几件物品。带着相机记录下的明媚笑脸们,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