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V市场格局渐变

汽车纵横 / 2019年02月06日 07:46

车讯

甄文媛

火热数年的国内SUV市场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或许这是未来格局调整的信号。经历数年逆势高增长,这个市场已渐趋饱和,各种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一面是越来越多新车型、新品牌特别是高端品牌涌入,价格战开打,曾经的高利润正被不断摊薄;另一面是扣在各车企头上的油耗紧箍咒正越收越紧。SUV昔日的浩瀚蓝海是否已变为红海,SUV红利能持续多久?未来市场的增长点和放缓点在哪儿?车企应如何应对?寻找这一市场的下一个风口,成为汽车领域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

红火依旧

SUV市场今年上半年看起来红火依旧,无论是消费者的选车倾向还是车企对此的投放力度,似乎都预示它还将继续热闹下去。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据中汽协统计,1-7月,全国乘用车共销售1264.68万辆,同比增长11.13%,增幅比上半年提升1.90个百分点。其中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443.72万辆,同比增长44.86%;SUV销量占国内汽车整体销量的三成左右,在乘用车领域则占到35%。而另一组数据表明,在今年上半年上市的200多款新车中,SUV仍是占比最大的车型,约占42%。

中国市场的SUV热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早在2007年前后,SUV的热销已经引起了各方的注意,当年这一细分市场以近60%的增速远超整个汽车行业的增长水平。当时间进入2011年,国内车市开始步入微增长阶段,SUV持续逆势上扬的表现才格外显眼起来。

对用户而言,SUV自身的通过性强、空间大以及跨界多功能性等优点使其成为越来越多准车主的换购或首购的首选。随着这一市场不断发展,消费升级以及需求的多元化,传统SUV的概念外延也在不断延伸、演变,向着时尚、跨界领域转移,相关车型也日益丰富,比如颇受欢迎的城市型SUV,不仅有动感、流线型的外观,还有轿车底盘以满足舒适性需求。正因为许多SUV车型开始变得非常轿车化,舒适豪华,承担起一部分轿车的功能,不少消费者也将其列为商务用途的重要选项。

这是SUV市场火爆数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汽车行业资深评论员张志勇在新浪汽车轮语汇第三期自沙龙上指出:“现在SUV为什么高速增长?之所以说轿车增速低,甚至长期负增长,其实是轿车产品的消费人群被SUV‘消费了。”具体而言,“现在SUV市场火爆,很大成分是跨界SUV火爆。”慧思拓总经理张峰也认为,原来轿车以及MPV的承载作用,现在SUV同样可以实现。”

从细分车型来看,SUV市场的个别领域已经变得极为成熟,比如紧凑级SUV市场。百分点集团数据科学总监杜晓梦分析认为,目前国内SUV市场以紧凑型和小型车为主,紧凑型SUV最流行,中型和小型具备比较大的潜力,中大型全尺寸这两类则任重道远,其目标受众在互联网上出现并不是很多。男性偏重浏览小型和紧凑型SUV,女性偏重长轴距偏大型SUV。三线及以下城市人群更关注小型SUV,因为性价比比较高。超一线城市对紧凑型SUV关注度最高。

红利渐退

车企纷纷涌入这一市场,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与外资品牌,都加大对SUV的投入,以求分一杯羹。对车企而言,相比轿车,SUV市场的竞争远没有那样激烈,利润也相对要高出不少,成本却相差不大。据业内人士透露,有的主打SUV车型的厂家利润率甚至接近30%,而同期轿车的利润率约在10%-15%(合资品牌轿车利润率可达20%-30%)。而且,近年来SUV底盘越来越倾向于轿车化,甚至有企业没有经过严格的研发应用程序,只在原来轿车的基础上加高一下,就造出了SUV。

从数据上看,虽然今年上半年SUV细分市场依然高速增长,但是由于车型数量增加,竞争加剧,一些SUV车型销量已经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消费者的选择增多,反而稀释了SUV领域TOP10车型占整体销量的比重,相对减少3.4%。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车型、品牌涌入,加上消费者对车型的选择更加多样化,这种高利润的好景必然不长久。据报道,早在2014年,常坐SUV市场销量第一把交椅的长城汽车的毛利润已有下降,当时SUV车型占其汽车销量的80%。虽然SUV的折扣一向比轿车低,但汽车厂家也开始降价,例如当年王牌车型哈弗H6的售价就被下调了6000元至99800元,而经销商提供的折扣也已经开始上升。

这种现象到今年只会而且已经愈演愈烈。一个值得警觉的信号是,尽管眼下SUV仍在热销,但车企在SUV领域的红利正在悄然消退。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夏胜枝所言,“红利消退,利润率下降应该是必然的。红利消退是一个缓慢过程。在汽车行业中,轿车利润率已经大幅下跌。目前,合资品牌轿车利润率大约在20%-30%。当然SUV的利润率降到10%以下,这个还需要时间。”显然,这种影响首当其冲的是这些年来一些以SUV车型为主打的自主品牌车企。

自主“危”“机”

目前火热的SUV市场,已很难阻止车企前赴后继地去分这一块蛋糕。这使过于依赖SUV产品的汽车企业,尤其是目前在SUV市场表现出色的自主品牌企业风险增大。

事实上,自今年3月开始,自主品牌SUV市场份额已经连续三个月下滑。在上半年的SUV T10榜上,自主品牌的席位一度滑剩三席。7月似乎带回了一些好势头。在销量T10榜上,自主品牌SUV重回四个席位。另有数据显示,7月自主品牌SUV共销售32.47万辆,同比增长56.71%,占SUV总销量的55.92%。1-7月,自主SUV销量达2507447辆,同比增长51.57%,占比达56.51%。但7月环比却有所下滑,幅度为8.36%。

从产品类型和价格上看,现在自主品牌的车型主要集中在小型SUV和紧凑型SUV,其价位基本上在5万到10万元之间,正是普通消费者买车集中的价位区间。而合资品牌投放的此类车型价格在20万到30万元的居多。

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为了争夺这一市场,双方纷纷放下身段降价促销。在这种价格水平之下,自主品牌车型还有多少利润空间可想而知。

现在自主品牌整体的发展,其实已经出现一些危机,比如不得不通过降价来扩大市场,甚至是仅仅维护现有的市场份额。杜小梦分析认为,未来这一市场将向两极分化趋势发展,而且随着SUV市场逐渐饱和,以及合资公司投放的SUV产品数量越来越多,会加剧分化。

事实上,从整个新车占比来看,自主品牌一向更加积极,但问题在于,“在自主品牌拿出新车型进行推广的时候,更多是从抢占市场、迅速占领市场这个角度去做。”正如张峰所言,自主品牌抢了一个先机,但是没有足够的品牌力量去保持或者是能够控制开始争取到的市场份额。

这种风险担忧源于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的表现,最初占有较大优势,抢得市场先机,随着合资品牌在这一领域发力,在开发、技术、营销等方面加大投入,如今在不少轿车细分市场的销量排行榜前几位中,鲜有自主品牌的身影,市场份额更是一度出现十多月连降之势。

“为什么大家能够接受合资品牌,因为它有品牌背书,宝马奥迪在国外发展很多年,国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就是有利背书。” 华泰汽车集团副总裁兼销售公司总经理解伟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品牌上,“而对于自主品牌,国内消费者了解相对较少,企业突然推出一款新产品,自称产品好,消费者凭什么相信?自主品牌没有历史沉淀的背书。这就是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之间的差距。”

但这并不意味着自主品牌没有机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至少短期内,渠道继续下沉不失为现实之选,三四线城市包括一些县城仍有不小的市场空间。

车企已经注意到,很多县、乡、村一级的居民消费能力基本集中在5万到10万元之间,在支付上不具备买几种车的能力,对车辆的多功能性要求却更多,比如需要将普通面包车、皮卡车以及轿车的主要功能结合在一起,SUV恰恰满足了县、乡、村一级居民的这种要求。

解伟认为,现在用户买车心理属性因素在逐渐下降,物理属性因素在不断提升,真正回归产品自身功能性。普通用户买车现在也注重实用性,这会带动自主车企SUV的增长。

从各地增速来看,未来这一市场在一二线城市增长缓慢,在四五六线城市增长会较快。因此,未来只要找准市场,自主品牌SUV仍有几年好日子过,这也恰恰是自主车企对合资企业发动进攻的最好时机。

增速将缓

红利必将渐渐消退,竞争也日趋白热化,SUV市场能否继续增长,业内人士人对此的主流意见是肯定的。当前SUV产品已成为乘用车市场整体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每款车型都有一个高峰期。

有专家预测,当SUV的销量比重达到乘用车市场的30%,将迎来它的饱和点,一旦高峰期退去,“蓝海”即变成“红海”,以往不少畅销产品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这其中的变化在于,一方面,未来的增速会逐渐放缓。夏胜枝认为,未来SUV市场不可能高速增长。从现在的数据来看,年度增长率会略高,每个月将以1%-2%的速度提升。

另一方面,在市场份额对比上,“未来,轿车市场份额不会持续走低,SUV也不会一直上升,二者会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未来三到五年内SUV还是会增长的。”张峰对此解释道,“随着整个的汽车行业发展,消费理念的更新,轿车、SUV各自承担的责任或者功能会相对清晰。”

两“热”相合

除了竞争加剧,红利消退,增速放缓,SUV车型本身油耗偏高的特点是其下一步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这也是一种新产品的机会所在。

从近两年国内各细分车市看,最热门的莫过于新能源汽车,当然还有SUV市场。各大车企已逐渐不满足于在小型车或紧凑级别车型上做文章,相继发布了自己的新能源SUV计划。比如北汽新能源有EX200纯电动SUV车型,江淮iEV6S则在江淮瑞风S2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代表纯电动的设计元素,还有比亚迪唐等。

此外,不少国际品牌,如奔驰、保时捷等也陆续发出了电动SUV新车计划。

一方面,车企希望将SUV的火热元素引到新兴事物新能源汽车上,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另一方面,新能源特别是电动化不失为解决SUV油耗限值压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未来SUV的方向应该是电动化。解决SUV油耗限值是破解SUV发展瓶颈的关键,然后才会出现无限的增长空间。”张志勇做出如是判断。

大数据解读青睐SUV的潜客长啥样?

紧凑型SUV是否能够带领SUV大军一路向前?小型SUV的节能低耗以及较高的性价比能否打动更多的消费者?中型、中大型、全尺寸一直以来销量被排挤,现在是否是逆袭的最佳时期?SUV市场之所以风起云涌,是因为背后有着一波接一波的活跃粉丝。这些推重SUV市场滚滚向前的粉丝到底是哪些人群?

上半年SUV市场全解析

SUV的热销让各大汽车品牌纷纷转向SUV市场,推出新款及改款SUV车型。2016年上半年,新上市SUV占整体汽车市场42%。在五大类型SUV中,紧凑型以46.9%高居SUV新车榜首,小型SUV以22.2%跟随其后,中型、中大型和全尺寸占比较小。

2016上半年哈弗H6、宝骏560、广汽传祺GS4位列SUV销量三甲,均是紧凑型。1~6月累计销量top50中,紧凑型销售占比58%,稳做老大地位,小型销量占top50 SUV整体销量的26%。

紧凑型SUV关注度最高

通过大数据比对发展,紧凑型SUV具有高人气的浏览量,中型、中大型和小型浏览量相差不多。

紧凑型SUV拥有高人气的浏览量,马自达CX-4和一汽丰田RAV4的上市明显带动了紧凑型SUV的浏览量,引起了消费者浏览的高潮。相比较而言,中型、中大型和小型的新车上市的反应并不明显。

65.7%关注者会选择浏览SUV车辆单品主页,然后较关心配置、图片和价格。紧凑型关注者更喜欢浏览单品主页面,倾向粗略了解。中大型和全尺寸车型更喜欢图片,中型和中大型关注者价格页面浏览排名靠前。

SUV粉丝消费级别高

小型SUV关注者更注重家用电器和旅行;紧凑型更加关注家用电器、服装配饰、本地生活和运动;中型更偏向游戏和旅行;中大型更喜欢游戏、珠宝钟表和电脑/办公;全尺寸关注者对游戏偏好更加突出。

关注SUV人群对IT数码最感兴趣,其次是影视娱乐。浏览小型SUV和紧凑型SUV的浏览者更为关注汽车的媒体信息,更具有成为购买者的可能;紧凑型SUV关注者更关注IT数码;中型、中大型和全尺寸则更重视娱乐,更喜欢影视。

SUV关注用户消费等级较高,多数集中在6级到9级,紧凑型关注者消费等级最高。SUV关注者中,第6级消费等级的人群占比最多,6级~9级占70.9%。紧凑型关注者消费等级最高,其次是中型、全尺寸,然后是中大型,小型消费等级最低。

小型SUV关注者网购更偏向家庭,注重性价比,海尔和华为是其倾向品牌;中大型和全尺寸关注者运动细胞更多,喜欢耐克、李宁等运动品牌,同时喜欢刺激,网购偏好出现茅台品牌。

苹果手机在关注者中占绝大多数,小型和紧凑型关注者使用率远高于过整体平均水平。中大型和全尺寸对OPPO、vivo的热情高于其他车型,且偏好的手机品牌较分散,不容易培养成为品牌忠诚用户。

SUV总体关注者中,男性比例较高,35~49岁关注者超过半数。男性关注者更偏向浏览小型和紧凑型,灵活性和实用性更加有可能打动男性SUV关注者;女性浏览更多中型、中大型SUV,霸气的外观与驾驶的安全感也许是女性SUV关注者更加在乎的方面。

二线三线城市SUV的关注者更多,三线及以下城市明显更多人关注小型SUV;超一线和一线城市紧凑型SUV关注者更多,一线城市中型、中大型和全尺寸更具流行潜力。

未来哪些SUV最受欢迎

2016年紧凑型SUV销量大幅领先,新车上市也多以紧凑型为主,消费者对紧凑型新车上市反应激烈,紧凑型新车上市,浏览量显著提升,下半年紧凑型依旧会引领SUV销售。

更多三线及以下城市消费者关注小型SUV,较高性价比是小型SUV的吸睛亮点。未来下半年期待小型SUV有更突出的表现。

中型SUV关注者有经济实力,但购车意愿不明显,下半年虽不会有突飞猛进的进展,但也会在未来车辆更新换代时为中型加分。

中大型、全尺寸浏览量偏低,浏览者更多非目标人群,且无购车计划。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