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一个作风彪悍的女企业家,一个在互联网上长盛不衰的话题女王,她不介意被黑,但决不允许任何人伤害格力,她像堂吉诃德一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中国制造业摇旗呐喊,她的梦想是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她不允许自己失败。面对格力收购银隆,成功与否如今看来不在董明珠而在股东。但事情至此,董明珠会放弃吗?似乎这是一个未完的故事。
11月16日,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力”)收到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银隆”)的书面告知函,被告知调整后的交易方案未能获得珠海银隆股东会的审议通过,珠海银隆基于表决结果决定终止本次交易。鉴于此,格力决定终止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宜。
银隆不卖了
格力欲收购珠海银隆操作到现在有近10个月时间,此次终止收购源于格力中小股东“不愿意买”,转而珠海银隆股东又“不愿意卖”,结果总是令人充满想想。
简单回溯过程,格力2016年2月停牌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9月份披露收购预案,拟以15.57元/股的发行价格发行股份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标的资产作价130亿元,另以同样价格定增募集不超过97亿元配套资金,大股东格力集团、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广东银通投资控股集团等参与认购,然而在10月28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该项收购的部分议案未能获得股东大会的审议通过。
据格力公告,前次临时股东大会后,公司拟继续推进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宜,因此结合广大投资者提出的建议,对本次收购珠海银隆的交易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拟调减或取消配套募集资金,同时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股票发行定价基准日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调整。但该方案未能获得珠海银隆股东会的审议通过,其最新公告则显示珠海银隆股东“不愿意卖了”。
“取消交易在预料之中,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事件的关注度太高了,如果收购继续推进的话,会被认为是不顾阻拦强行启动,风险太大。”有业内人士这样评论,由珠海银隆的股东会来否决此次交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事件的影响。当然,从珠海银隆股东的角度来看,对股票发行定价基准日的调整,也会直接影响到其利益。
两家如此优质的公司为何最终未能走到一起?“从谈生意的角度来看,讨价还价,最终没能达成交易,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从上市公司发展的角度来看,格力造汽车能不能成功?没办法预测,但公司最终做到了尊重股东的选择,这本身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有市场观察人士分析,格力作为知名公司,此次折戟对整个市场都有教育意义。
在格力公告中,表示对本次停牌给广大投资者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并对广大投资者长期以来对公司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在格力以往的公告中,“歉意”和“感谢”几乎都看不到。歉意也好,感谢也好,格力收购珠海银隆宣告暂停。
董明珠免职风波
收购搁置前董明珠便已被免职,格力收购珠海银隆似乎注定坎坷,在收购结果未卜之前,董明珠的人事变化早已对此事有所预示。
10月18日,珠海市国资委对格力集团董事会发出通知:“免去董明珠同志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事、法定代表人职务”。被免除在格力集团的董事长职务后,董明珠仅担任格力集团的子公司、也是其主力业务之一“格力电器”的董事长、总裁及法人。由于该决定距离格力收购珠海银隆方案遭到股东会否决不久,因此在业内引发了大量猜测。
格力集团由格力电器和格力地产组成。格力集团副总裁董秘望靖东表示,“这一调整不会影响董明珠在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的职位,具体信息以公告为准。”10月18日晚间,董明珠回应事件,“这是正常的人事调整,不需要做出回应。”但格力集团新任董事长人选目前并未公布。
据业内人士分析,此次调整,或与国企改革、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兼职过多有关,董明珠此前既是格力集团董事长,又是下属企业格力电器的董事长,故此次调整其实为企业内部的正常安排。
格力收购珠海银隆的计划是否真的搁浅,目前还不能就此结论,虽然双方都发布公告,一个不卖了,另一个也不买了,但前不久广州车展上高调亮相的“格力银隆”大巴,似乎迷幻了人们对此事的眼睛,大巴黑红配色格外显眼,车身还印着“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格力品牌口号,不难看出董明珠的造车梦并没有因此放弃。
该车是格力和珠海银隆合作设计,准备在珠海推广的公交车型,前期投产60辆,在珠海航展期间已经投入使用。
继智能手机后,格力多元化跨界再下一城,却也难进城。十年前就有美的等家电企业造车失败的案例,所以此次格力涉足造车领域,业内外褒贬不一,但董明珠收购之初表示早已经“成竹在胸”,如今面对重重困境,董明珠在造车的路上只能艰难向前。
虽然收购已经搁浅,但珠海银隆总经理助理谢才茂表示,“与格力在车载空调、储能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并未受此影响,仍在推进中。”
董明珠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收购成了就大干,收购不成就小干,格力还要做新能源汽车,一定要做,而且要做到世界最好。”只能说她是一个作风彪悍的女企业家,并且她不服输,但更为重要的是,她身上有着浓重的格力精神,如果投入到造车领域,相信她会把格力的工匠精神带到造车上,这让我们值得相信,董明珠会成功,格力会成功。
热衷造车格力动因
格力与珠海银隆当初的联姻似乎是一夜间冒出来的,但现在看来,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格力需要新的增长点。格力电器2016年上半年实现营收491.8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85%。但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64.02亿元,同比增长11.9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为35.32%;每股收益1.06元。而2015年,格力出现了近九年以来首次的营收、净利双双下滑的大转折,当年格力电器实现营收同比下滑28.17%,净利润同比下滑11.46%。
虽然董明珠对这种观点并不屑一顾,其犀利地回应说,“公司营收的变化与公司策略的主动调整有关”,但空调行业增长空间确实在逼近天花板,格力也面临着发展的困惑。
正因如此,董明珠在手机领域和小米创始人雷军公开约下10亿元的赌注,给格力争得在新行业的入场券和创造出足够的知名度。在“三年内再造一个格力”的大目标下,寻找格力多元化业务的链接点使得董明珠开始把眼光投向造车行业。
想要在参与者众多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分一杯羹,格力也不得不“另辟蹊径”。董明珠曾考虑过走比亚迪的路线,自己攻克电池技术。
早在几年前,格力内部也曾经悄悄成立了新能源研究院,但是在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和论断后,董明珠发现仅凭格力自身的资金和技术无法实现突破,对外寻求合作便成为最后的选项。在和多家汽车行业上下游企业接触并几经环顾之后,董明珠将目光锁定了银隆新能源。
在被格力收购之前,处于边缘地带的银隆新能源很少被关注。董明珠曾表示,“钛酸锂电池和银隆新能源是被埋在沙子里的金子,我们是要做把金子从沙子里刨出来的人。”
在2009年就开始制造电池的珠海银隆早早将目光锁定在了市场并不看好的钛酸锂电池技术。2010年,珠海银隆斥资4900万美元(约3.25亿人民币)收购美国上市公司奥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53.6%的股权,掌握了钛酸锂材料的最新技术;2012至2013年,珠海银隆先后收购了珠海广通汽车、石家庄中博汽车等汽车制造企业,从而拥有了国内整车制造资质。
至此,珠海银隆成为只有两家能够具备钛酸锂材料并达成动力和产业化应用的企业之一,另一家是日本东芝公司。对此,珠海银隆董事长助理、市场部总经理张斌表示,“在钛酸锂电池方面的技术是公司最为核心的战略优势”。
但珠海银隆最终为何还是走上了被收购的路线?答案仍然是生存。珠海银隆目前的主营业务是客车,但客车行业的天花板摆在那,银隆最大规模也就是200亿,所以必须涉足乘用车,虽然我们产品和技术储备都有,但造乘用车对于生产资质、资金和品牌力的需求都是门槛,与格力合作是思考再三的结果。
钛酸锂电池具有安全、使用寿命长、充电快等优点,但是此前因为没有进入国家补贴的目录和续航里程短的因素,并不被汽车行业所看好。现在钛酸锂已经可以享受同等补贴,续航里程短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慢慢解决。也许,这样的回答足以成为董明珠愿意豪赌新能源汽车的答案。只不过收购是复杂的过程,并不是董明珠个人完全可以操控的,但现在似乎她并没有放弃,格力与珠海银隆的故事应该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