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转折之年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 2018年09月10日 15:21

车讯

2015年的雾霾比任何时候都要厉害一点。在旧年将尽的日子里,一些人购买了空气净化设备,一些人准备离开这个地方,而更多的人戴上了口罩,我在想,中国人对于雾霾的心态现在可能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

《汽车商业评论》这一期的封面故事也叫《转折点》,那不妨就来谈谈转折点,既是对封面故事的补充,也是对2015年的一个简要盘点和对2016年的展望。

这期封面故事里的主角就是两个中国品牌传统汽车公司,一个是今年年产销乘用车到100万辆的长安汽车,一个是苦心经营18年总产销达500万辆的奇瑞汽车。因为这两个值得纪念的数字,我们将其归到一起来探讨转折点问题,核心意思就是中国品牌汽车公司经过上世纪末以来的风风雨雨,已经到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记得2007年徐留平提出到2010年长安汽车集团将实现年汽车产销200万辆目标的时候,我心里曾经暗暗打鼓。当时这家汽车公司的乘用车事业才刚刚起步,而且马上要推出的车型更是看不出有市场获胜的希望。

如今长安的成功再次证明,只要深刻理解行业的本质(徐留平认为汽车是时尚业和大宗制造业的结合),稳扎稳打推进核心工作(2006年实施“T35事业领先计划”,旨在全面提升体系竞争力;2007年又提出 “长安科技宣言”,逐步构建5国9地的研发体系),就一定能够成功。

奇瑞的500万辆实际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花了18年时间,虽然走过了一段弯路,但是最近几年经过艰难的变革,它又回到了正向发展的轨道上。虽然还是有一些人对这面自主品牌当年的旗帜有一些看法,但不能否认,尹同跃本人和他领导下的奇瑞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不只是这两家汽车公司,2015年,传统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如上汽乘用车(它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高标准的蓝芯和绿芯计划)、北京汽车(它提出面向下一个5年的π计划,其中自主品牌力争实现从第八到第四的飞跃)和吉利汽车(它的一款博瑞轿车已经让世人大吃一惊)等等,这些车企都处在厚积薄发的前夜。

转折点还同时体现在一些其他自主品牌汽车则正处在生命的“最后读秒”期。这样的企业也不在少数,《汽车商业评论》将在2016年择机进行深入报道。

如果说以上是从传统车企出发进行的转折点分析的话,那么从新能源和智能汽车角度出发,2015年,我认为同样也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能源汽车突然井喷,累计产销量预计可能达到35万辆左右,已经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而2014年新能源汽车生产78499辆,销售74763辆,求还没有超过供。虽然今年的数字因为考虑到争取政府补贴还有一定的水分,但根据我的了解,因为电池等原因,产能受限已经是一个事实。

我有一个观点,一国之内可以实现电动车共产主义。因为环境、能源和产业安全等诸种原因,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全面发展的转折点。这显然是一个好事。在这个转折点上,那些老老实实稳扎稳打的企业将获得最终的成功,而那些试图浑水摸鱼追逐短期利益的企业将很快露出马脚。

从新能源和智能车角度进入汽车业的门外的野蛮人在2015年也有了真正的狠角色。我不愿意猜测百度造车或者蔚来汽车的命运,但是贾跃亭领导下的乐视造车却有着成功的可能性,因为他“打破产业边界,实现跨界化反”的理念已经在其他领域有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因为他在美国的研发基地和工厂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汽车电商的未来也几乎有了明确的答案。在此领域,那些垂直汽车网络平台在这个领域难有建树,阿里、京东等互联网电商平台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建树,只有那些线上和线下真正融合的平台才有可能成功,目前虽然未看到赢家,但汽车品牌开建自己的电商平台或者类似汽车街那样希望最大程度服务经销商的模式却有可能笑到最后。

在后市场领域,除了配件类服务创新,众多O2O创新在这一年纷纷陷入困境。上门保养、上门洗车开始被大多数人传为笑谈;二手车领域的竞争也到了一个转折关头。虽然还难以预料谁能够活到最后,但在我看来,至少C2C模式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2015年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汽车商业评论》提出“汽车四化”概念,现如今汽车的智能化、电动化、电商化和共享化大多到了一个转折点。一篇小文,难以囊括所有转折点。面对中国汽车革故鼎新的历史时期,我对能够身处这个行业而感到骄傲。

我们作为一个以传统媒体为核心的汽车业舆论平台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也获得了新的增长,所以对于《汽车商业评论》,这也是一个转折点。借今年最后一期“贾可致读者”,我向亲爱的读者诸君致谢、致敬,并祝大家元旦快乐。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