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埃孚收购天合 旨在铺平在华发展路

汽车纵横 / 2018年08月27日 22:19

车讯

陈琼

11月20日,美国天合股东高票批准德国采埃孚对其的收购的交易。“这是整个收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采埃孚首席执行官斯特凡·索默博士如此评价这一最新进展。业内人士认为,这是零部件行业迄今最大的一笔收购案,它不仅可能将改变零部件市场竞争格局,还可能影响未来中国汽车市场。

锁定无人驾驶前景

根据协议条款,采埃孚将基于当前的股权价值以现金形式收购天合,成交金额约为124亿美元。与此同时,天合的股东将出售其股票以获得105.60美元每股的现金收益。

这一战略计划此前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有人认为,为了筹集收购天合资金和避免欧洲反垄断机构阻碍,将采埃孚转向机公司全部售予博世,反而使博世从中获益。

此外,一家知情银行表示,采埃孚目前未上市,在收购前没有长期债务,但交易之后净债务将升至85亿欧元,约合110亿美元,大约是采埃孚息税摊销折旧前利润的2.4倍。

不过,麦兹勒银行驻法兰克福的分析师皮珀认为,虽然采埃孚以变速箱和传动系统为主要业务,其8速和9速自动变速箱都是目前最先进的变速箱之一,但传动装置很可能成为逐渐消亡的产业。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成为一个夕阳产业的一部分并不是件好事。

而对于博世的“收获”,有分析人士认为,与其全部收购采埃孚转向业务,博世可能更希望继续保持原有的合作关系。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汽车研究中心主任Ferdinand Dudenhoeffer说:“博世因此迎来了一个不得不小心应对的业内竞争者,我不认为这(收购)是博世的优先方案。”

深入分析这个企业还会发现,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也给以变速箱生产见长的采埃孚带来冲击。

此次收购将增强其在电子器件领域的实力。采埃孚CEO 斯特凡·索默表示,收购天合公司,将有助于采埃孚抓住汽车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例如燃油效率、安全需求以及自动驾驶等方面的技术提升。

据悉,在2013年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中,采埃孚和天合分列第9位和第14位,而两家合二为一则意味着,新组建的实体可夺取全球第二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宝座,将与德国博世、日本电装、德国大陆等零部件行业巨头为同级别竞争对手,其在国际汽车市场的话语权也会得到提升。

战略利益旨在中国

以上考虑还不是采埃孚高层战略意图的全部。未来只有赢得中国市场,才能在全球竞争中不陷入被动,而这恰恰是采埃孚的软肋。

目前采埃孚在华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虽然早在1980年便进入中国市场,业务也早已覆盖了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以及农用机械的传动和底盘技术业务、船舶推进系统业务和风力涡轮发电机齿轮箱业务等领域,但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其傲慢的市场战略、滞后的本土化和只着眼于高端汽车市场的错误定位,已经使其丧失了在华发展的最好时机。

作为其主力业务板块的商用车传动业务,多年来在华的市场拓展都没有太大起色,而其在乘用车转向系统、自动变速器等领域的竞争优势,也将随着竞争的激烈逐渐减弱。

数据显示,到2013年采埃孚收入达到168亿美元,但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只有约20亿欧元(不包括其随整车出口中国的销售收入),仅占其全球销售额的12%。反观天合,这家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一直坚持中国市场的战略发展地位。2013年,天合亚太区销售额占其全球销售总额的19%,其中,中国贡献了亚太区业务的九成以上。现在,中国已经跃升为天合全球战略的新中心,业绩增速每年都保持在20%左右。

不仅如此,天合在华的客户资源也令采埃孚羡慕不已。1994年才进入中国的天合,现在已经可以非常自豪地宣布,国内所有的大型整车企业都是其客户,而天合与大部分自主品牌企业建立起密切而友好的合作关系,更是习惯高高在上的采埃孚的薄弱之处。

对采埃孚而言,收购天合不仅能为其带来产品线的丰富和补充,更能实现其在华业务的跃升。

并购容易整合难

据了解,采埃孚和天合已经接到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通知,称外国投资委员会已完成了对该交易的审查,并确认该交易不存在未解决的国家安全问题。之后,该交易仍须满足惯例性交割条件,包括反垄断审查。采埃孚集团和天合集团的并购交易预计将在2015年上半年完成。很明显,采埃孚的这次收购案并非为了图一时之利,而是要借助对方实力让自己走得更远。

但从目前来看,两家公司合二为一后,技术合作及产业协作方面的意义可能小于资本层面的意义。

一位汽车分析师认为,两者业务中除了转向系统有较大关联,有可能产生协同效益外,其它方面的业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既不能产生垂直效应,也不能产生规模效应。并购容易整合难,采埃孚未来的道路极其富有挑战性。endprint

1.智电汽车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智电汽车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智电汽车",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智电汽车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智电汽车编辑修改或补充。